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何不同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何不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4:14:28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何不同?儒道釋三家思想是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土壤裡慢慢生長融合發展起來的,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類思想的結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何不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何不同(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1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何不同

儒道釋三家思想是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土壤裡慢慢生長融合發展起來的,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類思想的結晶。

儒家和道家是我們本土生長起來的,來源于易經,儒家是乾卦,道家是坤卦。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繁榮于兩晉南北朝,大唐最大的貢獻是把佛教完全中國化。

三家思想的共同點:一、都是生存哲學;二、都是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問;三、都是回答了人類最根本的問題。它們的思想是相通的,導出的結果也基本一緻,隻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中心思想是相同的。

這個中心思想是什麼?不論它們對世界怎麼看,到最後歸根結底還得到人,因為是人類的思想,人是主體,解決人類的生存是最終的問題。人類想要生活更美好,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利他的思想,做有利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事情。本質就是做人一定要無私、無我。對,它們都是這麼認為的。解放全人類,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将無我不負人民,西方的普世價值觀,都是這個意思。

利他其實就是儒家說的仁,道家說的德,釋家說的度。它們都要求人們要積極向善,幫助他人,成就社會,成就民族,成就國家,為人民服務。天下為公、普渡衆生就是它們共同的價值觀。最後它們還不忘告訴你,成就别人,最終成就的都是自己。隻有這樣做了,你才有可能成聖成仙成佛。孔子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利有所往。一句話,就是犧牲自己,照亮别人,得到永生。我想它們的證實過程應該是科學的,普遍原理和基本觀點是經世間、時間、實踐、事件檢驗過得,不得不信。

下面,說說它們的不同點吧。

儒家是入世哲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具有陽剛之氣,它是積極向上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可無不可。告訴我們的是要做什麼(怎麼去做)。生而為人應該積極的去做事情,必須要融入這個社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明天,說的是未來。它主要研究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解決的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是求生之學。人與社會的關系靠什麼解決?孔子的答案就是靠倫理綱常,核心思想就是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所以儒家又是倫理學的教科書。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儒生們的價值選擇。儒家總的概括就是性理之學。

道家是出世哲學。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具有陰柔之美,它是消極避世的,倡導不要人為的去改變,人為即僞,無為無不為。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做什麼。不能做壞事,不能人為的改變自然,它不是不讓我們去做事,而是不讓我們去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去亂作為。它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界,研究的是道,它既研究了向上的終極問題,又研究了向下的終極問題。它研究的範圍比儒家要廣,更深。它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到人。它認為人要入世,首先要站在出世的角度去入世。它解決的問題是終極問題,不是現實問題。它是追本溯源,研究的是過去。它沒告訴你具體怎麼做,隻告訴你不能做什麼。該怎麼做?老子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回到過去。複歸于結繩記事的時代,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返璞歸真。道家是保生之學,老子是保守主義者,犯的是右傾錯誤,但是他說的很深刻,也很有道理,隻是自然社會的發展是單行道,哪能回頭。道家總的概括就是玄理之學。

至于釋家,沒有看過這方面的書,隻是學習當中偶爾會涉及一些,了解不多。簡單說點兒。

釋家是人生哲學。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基礎上,融合了佛家的思想發展起來的。就是研究因果輪回的,此岸彼岸說,說的是三世因果,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别管那麼多了,我們就管好現在世就行了,過好當下。佛家是講解脫的學說,是樂生之學。它的主題思想就四個字,衆緣和合。它也是講内心的哲學,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它告訴我們的是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度一切苦厄來的,如何度?就是要求我們破小我,破小我就是破五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一切萬法,就是萬事萬物,就是環境。色是怎麼來的?境由心生。境物使心有了情緒感受,苦樂就是受,有了感受的心就會産生欲念,欲念就是想,有了想法就會想着實現它,實現就産生了意志,意志就是行,行之前為了達到目标,就得選條道路吧,這樣你就得有所分辨,分辨就是識。如何破?歇假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心的産物,你想那麼多幹嘛,還是哪兒涼快你就去哪兒歇會去吧,這樣你就解脫了。萬法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釋家總的概括就是空理之學。

道家的無與釋家的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道家的無是相對于有而産生的,這倆是一對兒,不可分離。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而不有即無,無而不無即有。這兩句合起來就是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舉個栗子解釋一下。比如我有一塊金磚(夢想),即有;金磚值100萬,即利。所謂有之以為利。金磚在我手裡,天天看,也不能當飯吃呀。我隻有把金磚賣了,即無;換回100萬去買點吃的,然後吃的飽飽的,即用。所謂無之以為用;又或者有人看見我拿着一塊金磚,他見金眼開,想搶我的,我抄起金磚就沖他扔去,金磚就這麼沒了,即無。嘿!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呀,就這麼用了。即用。所謂無之以為用。我有金磚即有,不用相當于沒有即不有,即無。所謂有而不有即無;我把金磚賣了換回了100萬,賣了即無,100萬就是有錢即不無,即有。所謂無而不無即有。聽明白了嗎?其實我舉得這個例子,與老子講的車轱辘和房屋的有無,雖有區别,但都能講的通。我舉了個實體的,他說的是含有空間的。這樣不是正好證明了有和無是相對的嗎。

再說說釋家的空。這個空不是絕對的的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如金磚、金條、金項鍊都是屬于金子,都是色,色即是空,那麼它們都應該是空。把金磚融化做成10根金條,金磚沒了,即空。把10根金條融化做成100條金項鍊,金條也沒了,即空。把100條金項鍊融化成金水,金項鍊也沒了,即空。這就是色即是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它隻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着。你能說金磚、金條、金項鍊是金子,那麼你能說金子就是金磚、金條、金項鍊嗎?不可以,至少不等同,所以佛家就稱之為空。空即是色。這些金子(包括金子本身)系列的東西都是空,那麼它們怎麼又是色了呢?色是怎麼來的?從空裡來的。再比如金磚融化制成了金條,金磚就成了空,金條就成了色,也就是說金條是從金磚融化成空後而制成的。空變成了金條,也就是空變成了色。這就是空即是色。空總是以色的方式來呈現。

儒家道家釋家的不同點,南懷瑾大師總結的最經典。他說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釋家是雜貨店。他還說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曾仕強大師總結的也很經典,他說人生如果是一場天考的話,儒家是考試前,道家是考試中,釋家是考試完。他還叮囑人們,年輕的時候要用儒家的思想,先學好生存的本領,打下堅實的道德和理論基礎,40歲以後再學習道家的思想,否則容易走歪路呦。釋家的思想是我們一生都要用的,因為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儒家做事,道家做人,釋家修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