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美景
安徽古稱八皖之地,古時安慶府内有皖山皖水,而安徽境内在春秋時曾出現過皖國,因此而得名簡稱“皖”,安徽之省始于康熙六年,曾和江蘇省一起為江南省之地,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而成立安徽省。安徽省曾于清朝時設有安慶、徽州、甯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颍州等八府,因此也稱八府安徽,而其中的安慶和徽州是安徽得省名的簡稱由來,在安徽衆多縣市中有一座僅有9萬人,曆史悠久,名字中有一個字屬于偏僻字不太好認卻聽起來很好聽。
後數次更改隸屬,漢武帝設丹陽郡,而黟縣屬揚州丹陽郡所管,這裡曾在漢成帝時期建立過諸侯廣德王國,後廢,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曾将歙縣分為了歙、黎陽縣、新定和休陽四個縣,同時分出黝縣置設新都郡,改黝縣為黟,此為黟縣“黟”字的初始,三國後的西晉初年滅東吳而将原來的新都郡改為了新安郡,此時的黟縣屬新安郡所管轄。
經曆了魏晉南北朝的割據後,大隋朝開國統一華夏,後改郡為州,并在公元589年即隋開皇9年将黟縣劃歸婺州所管,後歸宣州,開皇十二年時設立歙州,并将歙州的治所之地設在了黟縣,并且歙州領轄歙縣、海甯縣和黟縣三地,公元607年改歙州重新為新安郡。唐朝建立後于武德四年時重新将黟縣劃為歙州,并且恢複歙州的名号,後經唐玄宗時期的數次更改在歙州和新安郡間來回變化,公元766年劃出黟縣的一些鎮鄉而成立了祁門縣,後析出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
北宋趙匡胤建立大宋朝後将此地納為宋之國土,并于宋徽宗的宣和3年即公元1121年将歙州命為徽州,而黟縣屬徽州所管,南宋時黟縣屬徽州路,元朝時于公元1357年至元十七年時将南宋時的徽州路改為興安府,後于至元二十四年升為徽州府,明清兩朝基本延續此制,黟縣也是徽州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明朝嘉靖朝的《徽州府志》中有言“秦并天下置黝、歙兩縣,而屬鄣郡”的記載。清朝康熙六年時設立安徽省,徽州府為當時安徽省最重要的八府代表之一,黟縣隸屬之。
辛亥革命後,黟縣直屬安徽管轄,後劃歸為安徽蕪湖道,1949年黟縣全境解放,先為皖南行署的徽州專區所管,1952年歸安徽省徽州專區管轄,1956年撤銷徽州地區而劃為蕪湖專區,1959年時曾短暫的将黟縣并入到祁門縣,後于1961年複設黟縣屬徽州地區管轄,後徽州地區被撤銷而設立地級黃山市,此後黟縣一直隸屬地級黃山市轄管至今。
黟縣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曾經走出不少名流,清代學者俞正燮生于徽州黟縣,自小過目不忘,曾著有《續行水金鑒》《說文部緯》、《校補海外紀聞》、《顧氏方輿紀要》同時參加了《兩湖通志》的撰修,并編撰了嘉慶時期的《黟縣志》雖一生窮苦卻在地方通志和書志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晚清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黃士陵也為黟縣人,他是篆刻“黟山”派的開山祖師,曾在光緒年間到北京的國子監求學,著有《心經印譜》等作品,1908年病逝于黟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