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經濟社會穩定均衡發展

經濟社會穩定均衡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03:47:40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經濟參考報》10月13日刊發文章《千鈞将一羽輕重在平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邁上新台階》。文章稱,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面貌。

2021年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在國内生産總值(GDP)所占的比重為53.3%,比2012年提高了7.8個百分點,産業結構更趨協調。

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2年翻了一番多,我國現行标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一組組數字見證十年變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發展格局得到重塑、産業結構更加協調優化、城鄉一體化有力推進。在協調發展理念指引下,統籌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兼顧效率與公平、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我國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重大戰略引領區域協調發展

從河北張家口到廣東韶關,從甯夏中衛到重慶兩江新區,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正快馬加鞭推進,全國算力“一張網”加速織就。2022年2月,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這是将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的重要舉措,也是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一個縮影。

經濟社會穩定均衡發展(千鈞将一羽輕重在平衡)1

西部雲基地國家(中衛)數據中心中國聯通數據中心機房(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十年來,我國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逐步增強,東西部差距持續縮小。

2021年,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分别達到25萬億元、24萬億元,較2012年增加13.5萬億元、13.3萬億元;東部與中西部人均地區生産總值比分别從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也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

2021年,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過2.7萬元、2.9萬元,較十年前翻了一番。東部、東北、中部與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從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

此外,中西部地區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快于東部地區,東部産業持續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和吸引力不斷增加,農民工跨省遷移數量明顯減少。

——十年來,以重大戰略為引領,立足自身比較優勢,一個個增長極漸次崛起。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到《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十年間,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漸次落地。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探索出了一條重大區域戰略引領的新路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雲中說。

“2021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内地9市地區生産總值分别達9.6萬億元、27.6萬億元、10.1萬億元,總量超過了全國的40%,發揮了全國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肖渭明在日前舉行的專題發布會上介紹。

——十年來,無論是基礎設施通達程度,還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都有明顯提高。

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向“八縱八橫”加速延展的發達的高鐵網已經形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高鐵連片成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闆塊高鐵全部互聯互通。同時,中西部地區鐵路營業總裡程達到9萬公裡,占全國比重近60%,西部地區在建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規模超過東中部總和,有的省份已實現縣縣通高速。

東、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生師比基本持平,中西部地區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超過東部地區。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超過5.4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超過13.6億人。

“這十年,是我國區域協同發展最好的十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表示,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極大地促進了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的發展。随着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區域經濟布局進入發展加速期。

轉型升級助推産業結構優化

來自天眼查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新增注冊約17.7萬家,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新增注冊超3.8萬家,光伏相關企業新增注冊約9.9萬家,芯片相關企業新增注冊4.5萬家。上述領域相關企業新增注冊月均增速達30%以上。

多個新興産業新注冊企業數量的變化,成為觀察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一個窗口。

在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高蕊看來,總體上看,過去十年間,我國三次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第一産業基礎地位不斷穩固,第二産業創新驅動深入推進,第三産業重點領域蓬勃發展。數據顯示,三次産業結構由2012年的9.1∶45.4∶45.5調整為2021年的7.3∶39.4∶53.3。

與此同時,在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内部,結構也持續向好: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迅速發展,成為第二産業的新生力量。2013年至2021年,第二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0%;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達到11.7%和9.2%,明顯高于制造業增加值年均6.4%的增速。

東部地區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作用更加凸顯,西部地區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态勢……制造業區域發展也更加協調。數據顯示,2021年東北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2016年增加了近萬家,遼甯工業戰略性新興企業數量比2017年增長一倍。

第三産業發展質量更是不斷提升,信息通信、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逐漸崛起,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迅猛發展。2013年至2021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7.4%,比GDP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興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明顯提升。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下,不同産業之間,尤其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之間将呈現出相互支撐、融合互動、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勢。”高蕊說。

城鄉協調發展邁上新台階

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長125.7%,農民生産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

全國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6%,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休閑觀光、農村電商等新産業新業态蓬勃發展,農村創新創業活力不斷迸發。

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到90%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60個百分點。鄉村建設日新月異。

城鄉差距一直是我國協調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年來,我國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成績斐然。

令世人矚目的是,現行标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和12.8萬個貧困村全部摘帽——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創造了奇迹。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鄉村振興乘勢而上。“33項過渡期銜接政策出台實施,防止返貧動态監測幫扶機制全面建立,确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并繼續傾斜支持,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表示。

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協同發展,城鄉布局結構不斷完善,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城鄉發展形态加快形成……

“千鈞将一羽,輕重在平衡。”十年來,東西部發展差距縮小,重大戰略引領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高質量發展引領下,産業結構不斷升級、産業發展更加協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與自然發展更加協調;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城鄉發展更加協調……

展望未來,協調發展的和諧樂章将繼續在神州大地上奏響。(記者梁倩、張莫)

來源: 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