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各家注本都如此斷句标點。
近見古詩詞專家周笃文撰文,謂這段文字“排比嚴謹,對仗性強。它一連用五個‘其’字,其中四個都帶有二字結構的賓語……獨‘空乏’後隻帶一個‘身’字, 顯然與文體不合。下句的‘行拂亂’三字語意含混,令人費解。正确的句讀應作:‘空乏其身行, 拂亂其所為。’”此說看似頗有新意,《文摘報》遂轉載(2014 年 5 月 20 日), 其實多有罅漏。
誠然,古人行文講究文句對稱,結構協調;孟子的文章亦較重視此道。但是,先秦議論性散文不同于後世的詩詞骈文,不宜拿後世行文标準苛求之。考察 《孟子》對對偶句的要求相對較嚴,而排比類句用字數則較寬松,例如:
《公孫醜上》:“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 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 攻烈如彼其卑也。”
《公孫醜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謂之惠, 教人以善謂之忠, 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離婁下》:“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告子下》:“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以上排比句,不少是在末句略有參差,但并未影響整體的平衡、和諧及語意表達。由是言之,“空乏其身”句與前三句字數相等、結構相近,末句以“行拂亂其所為”六字收束,這與孟子的行文習慣不相違。《孟子·萬章上》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深谙文章形式與内容之關系,當不至于刻意追求文句形式美而以辭害意。
按照周文“空乏其身行”的斷句, 這幾句的确十分整齊對稱。但能否成立, 還須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身行”及前後的“心志、筋骨、體膚、所為”,都是比較習見的組合;二是“身行”與“空乏”在語意上搭配合宜,不乏語料佐證。
按之以上兩點,周文如此斷句均得不到支持。《孟子》全書除了此例,未見 “身行”一語,而先秦主要傳世文獻雖有若幹條“身行”用例,卻沒有與“空乏”類詞語搭配使用的情況。當副詞“身”與動詞“行”組合,表示“親自行動(前往)”。例如《墨子·号令》:“事已,守使吏身行死傷家,臨戶而悲哀之。” 《晏子春秋·内篇問下》:“世行之則亂,身行之則危。”《禮記·祭統》:“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而當“身行”為兩個名詞并列組合,表示“操行,品行”。例如《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王制》:“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
再看周先生對“身行”的理解。他認為,“‘空乏’即‘困乏’。它與‘身行’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範疇”。這一斷言既未就“身行”作出具體明确的解釋,也無實際用例予以說明,單憑《尚書大傳》“行而無資謂之乏,居而無食謂之困” 之說簡單推定,失之草率。《尚書大傳》隻是辨析同義詞“乏”和“困”,提到與“居”相對的“行”而未涉及“身”字,何以證明“身行”組合的實際意義?推測周先生的意思,“身行”蓋指外出行旅;所謂“空乏其身行” 是使其外出行旅物資困乏。如此為釋,與先秦 “身行” 例的意義及用法相去遠矣,如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範疇” 何從說起?
周文認為:“把‘行’字挪到下句,就簡直不成話了。”此言過于誇張。按照曆代注家的解讀,這段文字的确有點文氣不順,但究其原因,不在于“行”字當屬上還是屬下的問題,而在于如何對“行”正确索解的問題。
這段話是講“天”對将承擔“大任”的斯人施及種種磨難、考驗。愚以為, “天”是總領這段話的主語,當貫穿到末句“曾益其所不能”。漢趙岐注:“使其身乏資絕糧,所行不從,拂戾而亂之。”其釋“行”為“所行不從”,意味着主語轉換為“斯人”,即斯人行動受阻而不順;而後“拂戾而亂之”,主語似乎又回到了“天”。趙注将“行拂亂其所為”拆為兩句,分屬兩個主語;對“行”增字為訓,憑空添加“不從”義,這樣有違原文意旨。宋朱熹集注:“言使之所為不遂, 多背戾也”,用使動用法來解讀“拂亂其所為”,其實沒有跳出趙注的窠臼;從其注中回避關鍵的“行”字,可以窺見他依循趙注而難圓通的困惑。清焦循正義:“所為即所行,所行拂戾,于是亂其所為矣”,是将原句拆分為行拂、亂其所為兩部分, 兩者都由斯人發出或承受,其間還含因果語義關系。這與原文由 “天” 作主語貫通的語意不合,語氣不順。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譯為:“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主語成了斯人的行為,亦欠妥。
我們認為,句中的“行”是“将要,将會”之義。這段話前半講上天先對斯人從心志、 筋骨、 體膚、身幾方面磨練,繼而從“拂亂其所為”的角度嚴峻考驗,即對其所為設置障礙、難關,使其事事不順。而句首用副詞“行”提示強調, 使語意過渡自然,又與前面的“将”形成照應。如此,全段一氣呵成。“行”作時間副詞,先秦有例可證。《詩·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朱熹集傳:“行猶将也。”《商君書·算地》:“民勝其地務開,地勝其民者事徕。開則行倍。”高亨注:“行,将也。”《韓非子·有度》:“法不信,則君行危矣。”《戰國策·趙策四》:“然則王逐廬陵君又不為燕也,行逐愛弟,又兼無燕、秦,臣竊為大王不取也。”漢代以後,“行”的這一用法更多。總之,曆代對“空乏其身”句斷句不誤。将“行”釋作“将要,将會”,這段文字的解讀疑難便可迎刃而解。
來源:《學術研究》2016年7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