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浣溪沙·種梅菊》中說過這麼一句話:“自有淵明方有菊”。
這話說的一點也不為過,陶淵明确實可以說是菊花的大恩人,假如沒有陶淵明,世人對菊花就不會有特殊的感情。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是有名的隐士,周敦頤說 “晉陶淵明獨愛菊”。
正是因為陶淵明的代言,使菊花成了“花之隐逸者”。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陶淵明為什麼偏偏喜歡菊花呢?
有人愛菊,因為“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外形漂亮,獨立秋風,耐得住寂寞,不與百花争豔。
有人愛菊,因為菊花“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欣賞菊花的高潔清冷之美,不随波逐流的品行。
但陶淵明喜歡菊花是不是出于以上原因呢?很可能不是。
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陶淵明之所以喜歡菊花,很可能非常簡單,那就是他喜歡吃菊花。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菊花不僅能吃,而且人們還把它當長生藥去吃。
用我們現代的思維來看:吃菊花能長生不老?這又是哪門子坑蒙拐騙的手法。
撇開陶淵明愛菊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的菊花文化。
從西周時期說起,就繞不開《詩經》。據統計,《詩經》裡記載的植物的名稱大概有130多種,但從未提到過菊花。
《禮記·月令》裡倒是有一條關于菊花的記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
但這裡的菊花,也僅僅是表示深秋的節氣而已,并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所以在最早的中國文化中,菊花非常沒有存在感,似乎并沒有那麼重要。
直到戰國晚期,大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寫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意思是說,主人早上喝木蘭花滴下的朝露,晚上吃菊花落下的花瓣。
就這樣,菊花第一次被當做文學意象使用,并且賦予了它品行高潔的含義,人們也第一次知道菊花原來可以吃。
到了漢朝,吃菊花的傳統漸漸流行開來。
據《西京雜記》記載,戚夫人的宮女出宮後,曾告訴左鄰右舍,宮中每到重陽節,都要喝菊花酒來消除重陽節帶來的災禍,使自己長壽。
當然故事不一定靠譜,但至少能說明,在漢朝的時候,很多人把這菊花當作一種食品、飲料。
秦漢之際有一本醫書叫《神農本草經》,也記載了菊花是“上藥”之一。
書裡說吃菊花,不僅沒有毒素,非常有益于身體健康,多服沒有副作用,而且特别指出可以延年益壽。
可見,那個時候,人們不止是喜歡喝菊花酒,還把它當作一種藥材,并且漸漸和長生有一定的關系了。
再後來,菊花能讓人長壽的說法越說越神奇,越說越誇張,更有甚者說菊花不僅可以養身保健,還能通神。
魏文帝曹丕給一位臣子寫過一封信:“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菊花很神,喝完之後,能夠延年益壽,可能達到彭祖的年齡。曹丕還送給自己的臣子好多菊花,希望他喝完之後,能夠延年益壽,壽比南山。
魏晉時期,道教文化逐漸興起,菊花就更了不得了,成了研制仙藥的藥材。
道教大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内篇,提到了一種煉丹的方子:把白菊花汁、地楮[chǔ]汁、樗汁這三種汁液混合起來,和丹藥一起蒸三十天。
老人吃了之後可以返老還童,小孩如果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永葆青春。
葛洪還講了一個更扯的故事:漢朝的南陽,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南陽地區,有一個叫郦縣的地方,附近山區有一條甘谷水,兩岸長滿了菊花,花朵經常就會墜落到這個河裡。
時間長了,河水便有了養生功效,附近的居民直接喝河水。結果這個地方成了東漢的最長壽的地方,年紀大的有一百四五十歲,年輕的也能活八九十歲。
一些大官聽說甘谷水能延年益壽,都跑來做南陽太守,到任之後,讓郦縣的官員給他們送河水,然後拿回家去喝,疑難雜症都因為喝菊花水治好了。
所以魏晉時期,菊花不僅與求仙問道聯系起來,而且已經逐漸被神化了。
不過即便是這個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菊花能讓人延年益壽,也不代表陶淵明愛菊是因為把菊花當做 “長生藥”吃。
别着急,還有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曆史學家陳寅恪考證過陶淵明家族的宗教信仰,陶淵明家信奉“天師道”,天師道又稱五鬥米道,是東晉時期道家的一個重要的支脈。
因此,陶淵明不可能不受這種宗教思想的影響,他很可能把菊花,當作一種求得長生不老的工具,有服食成仙之意。
陶淵明那句我們最為熟知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能就不是寫陶淵明非常悠閑地采一采菊花,欣賞一下遠處的南山這麼簡單了。
著名的文學研究專家王瑤,他一反通俗見解,指出這句詩:“本來不過是采菊服食、希求長壽的意思,并沒有什麼超然靜穆的境界”
王瑤老師是這麼分析的,“南山”并不是實際存在的山峰,而是來自《詩經》中的一個詩句——“如南山之壽”。
也就是說,南山隻是一個虛構的文學意象,象征着長壽。所以我們也經常說:“祝你壽比南山”。
所以,陶淵明寫此句,不是說他摘菊花的時候,擡頭看見前面一座南山,而是他想把這些菊花當藥材服下去,讓自己壽比南山。
王瑤老師認為,這才是準确的解讀。
當然這種說法還有很大争議,但是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也許有一天某樣出土的文物能夠證明王瑤老師的推斷對錯與否。
不過結果可能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質疑、思考、鑽研、求證的過程。
而文言文學習更是需要這麼一個過程,你會發現,從《愛蓮說》中“晉陶淵明獨愛菊”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裡,可以探索出無限知識,是多麼有意思的一件事。
參考文獻:
[1] 張榮東.中國古代菊花文化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08
[2] 程濤平.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起源、流變和詩詞藝術.荊州師專學報.1994
[3] 周斌. 早期道教草木服餌的研究.南昌大學.2012
[4] 鐘曉璐. 中國古代餐花行為及其文學書寫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1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