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民間跳跳馬

民間跳跳馬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6 04:21:21

竹馬,又叫紙馬、跑竹馬和竹馬燈。自古以來,竹馬通常有三種類型:一是兒童遊戲中當馬騎的竹竿,典型的式樣是一根竿子,一端有馬頭模型,有時另一端裝輪子,孩童跨立上面,假作騎馬;二是南方農村耘稻時所用的一種農具,即薅馬,土人呼之為竹馬,與兒童戲乘者名同而實異;三是用竹篾紮成的一種道具,用于民間舞蹈竹馬燈,也是本文要談及的重點所在。

民間跳跳馬(趣話民間跑竹馬)1

馬崇拜在域内由來已久,年頭歲尾家家戶戶要敬牛、馬王爺,婚嫁習俗中姑娘出嫁要騎馬,殡葬禮儀中給去世的男性糊燒紙馬,點墳遷葬時更是少不了馬蹄之類,甚至在好些封建迷信活動中也離不開大小繁雜的紙馬。單就鬧社火來說,除古老傳承的馬社火外,還有獨具魅力的馬排子、探馬和紙馬形式,無不承載着曆史的深邃與久遠,昭示着往昔馬文化的多彩與輝煌,寄寓了廣大民衆樂在其中的微妙情感。

跑竹馬是民間文藝園地裡的奇葩。遠在宋代,社火中就已經有了竹馬表演,造型生動、誇張,各俱情态,有一定的娛樂性和欣賞價值。竹馬表演遍布各地,并不是哪一地區民衆創造的藝術“專利”。綜合目前的裝飾及表演套式來看,表演者多扮成古代武将,有男亦有女,有老亦有少。據文獻資料記載,溯源竹馬,其一是由常年經營馬群的牧馬人、做生意的馬販子、還有愛馬如命的耍馬人策劃創意的,由于他們對馬的情感深厚,又不能騎着真馬上場表演,故而特意創意制作了馬的道具以寄其情;其二是源自于古代戰争生活,在男權社會裡,男子身強力壯,策馬馳騁沙場,往往是決定戰争雙方勝負的主要力量,而女性雖然處于從屬地位,但亦有許許多多像佘菜花、穆桂英、花木蘭、孫二娘、扈三娘一樣的巾帼英雄,哪一個不如男子?甚至讓男子也感到自愧不如;其三是男婚女嫁風俗中,男騎馬、女坐轎,是依據男子騎馬、跑馬等一系列形象而創意的,同時又與兒童遊戲中竹馬相糅合。早期參與表演的全為男性,後來女性角色逐漸增多,使得這一較為廣泛的民間文藝形式,顯得生活氣息更加濃厚,表演上更加活潑自然,優雅可觀。

民間跳跳馬(趣話民間跑竹馬)2

隴南竹馬舞盛行于明末清初。據張昉、馬長征主編的《隴南民俗文化》透出的另一條信息,是來源于這樣一則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新科狀元,因立戰功受到皇上嘉獎。皇上賜他會同朝中的榜眼、探花以及各自的夫人,策馬遊街慶賀。有一隴南民間老藝人親眼目睹了這一盛況,回家後将此編成竹馬舞,用于歡慶節日和春節社火巡遊,留傳至今。這僅僅隻是一個傳說,不妨轉錄于此。民間遊藝民俗是傳承的,也是複合、變異的。目前,各地竹馬的造型與表演,有共性,也有個性。

隴南竹馬的造型淳樸可愛,在追求寫實的同時,又體現出了民間藝術上粗犷和豪放的一面。竹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馬頭與馬的前半身為一部分,後半身、馬尾巴為一部分。

具體制作過程:早期先用泥制馬頭與馬脖子模具裱糊紙殼,程序較為複雜;現在相對簡易,一般多用竹篾、麥稈紮成骨架,然後用麻紙、彩紙裱糊,并細緻點綴裝飾而成。在糊裱馬頭、馬脖子和馬尾巴的外表時,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有的還用绫紗或平絨縫裹,既好看又耐損。前馬身外表在馬頭與馬脖子連接處留有适當空隙,尾巴與後馬身組合時顯得靈活,便于馬頭與馬尾能自如活動。前後馬身是用木藤條或竹片紮綁制成一個半圓形骨架,外表用紙裱糊數層,上置有與騎馬人拴綁的扣子和綁繩。裝飾上還适當用彩紙、縷麻、亞麻、顔料等,多屬就地取材加工,分别制成較為逼真的馬鬃、籠頭、馬尾、挂鈴等道具。

竹馬分青、紅、白多種。有些村子的竹馬制作别有特色,先把竹子削成粗細不一的篾條,按傳統造型搭架編織成馬的骨架,然後精裝細裱而成。一匹竹馬制作完成,前前後後得花費四、五天時間。并且,年年在不斷地制作,年年也在不斷地焚毀,一年是一年,從來不保留。在徽縣,人們把焚燒竹馬叫“謝棚”。

民間跳跳馬(趣話民間跑竹馬)3

跑竹馬這種民間遊藝娛樂形式,不論是春節社火場上還是别的慶典活動中都可表演,場面十分壯觀。依照較為古老的傳統表演程式要求,竹馬隊一般由14人組成,除前面一個引馬人(早期稱探馬)和後邊一個馬尾人外,剩下的12匹竹馬皆象征十二生肖,也表現為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跑馬者伴随着丁丁當當銅鈴聲,不但有跑馬表演,而且還要表演跑馬,并進行多種演唱。隻可惜這種根深蒂固、牢牢維系和凝聚民衆精神的社火形式,現在顯得越來越單調,甚至在許多社火表演場上消失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在當地社火彙演場地上,筆者在評委席上又看到了這一傳承盛況。

跑竹馬者為少年兒童。他們頭紮白羊肚手巾,身穿青棉襖,系有紅腰帶,不論是個體還是整體,與竹馬色彩搭配講求和諧統一,又非常醒目提神。現在服飾多變,不拘一格。表演時,将馬道具綁在跑竹馬人的腰部,圓圈周圍用彩色布料遮掩人腿,左手牽馬的缰繩,右手持馬鞭,在引馬少年(也稱探馬)的誘導下進行統一表演。跑竹馬,通常分碎步快行和碎步小跑,動作有提頭高豎、搖頭、甩尾、起卧、咬蠶等,尤其是高豎頭顱似戰馬嘶鳴,甩尾巴似禦敵回擊的表演,更是生動傳神。但總的形式還是以走場、跑場為主。

民間跳跳馬(趣話民間跑竹馬)4

另外,早期跑竹馬跟舞龍有異工同曲之妙,除表演上有古老的點兵、放野馬、過五關、五馬歸槽程式,還有“雙進門” 、“繞8字” 、“剪子股” 、“跑圓場”等多種傳統的跑場套路,令人浮想聯翩。竹馬中的引馬少年必須有武術根底、精幹敏捷,要完成空翻、撇叉、打二踢腳、豎倒立行等許多高難度動作,有些還要表演一、兩路軟拳,以便吸引觀衆,博取彩聲。

跑竹馬的音樂,主要是武樂,伴奏樂器為鑼、鼓和小镲等。随着鑼鼓點子的輕重緩急,由跑馬者駕着竹馬按節奏進行動态表演。其寓意是歡慶節日,祈福納吉。

另外,有的村社還伴有“跑驢子” 節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