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老人出現皮膚病時,正确的做法是什麼?普通子女應該會帶着老人去醫院,配了形形色色的藥膏回來塗抹,然後發現效果并不好。專業養老護理人員則會告訴你:重點不在于塗什麼藥,而是做好老人的清潔護理、改善飲食,有時候,也許幫老人勤翻身的效果比塗藥膏好。
施晴燕就是這樣一名護理專家。她經驗豐富、細心體貼、專業能力過硬,靠的不僅僅是理論豐富,更是在崗位上堅守30年的踏實認真。
糾 結
施晴燕19歲時被分配到位于崇明區的上海市第二社會福利院工作,一做就是13年。二福院的工作是照料孤殘兒童,雖然有些孩子智力有障礙,但照料起來還算輕松,隻要照顧好孩子們的起居,做好日常的護理工作就可以了。施晴燕還會用心地給他們多一點心靈上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2003年,施晴燕被調到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在這裡,她面對的不再是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兒童,而是一群卧病在床的老人,工作強度和難度指數級飙升。
照顧老人的難點體現在身體和心理兩個層面:
身體上,不少老人患有諸如中風類的基礎疾病,行動受限,施晴燕要幫他們翻身、洗澡、做護理,甚至還要抱他們下床,最重的老人有80公斤!這不僅需要有足夠的體力,還要掌握技巧保護老人的四肢,不能讓老人感覺不舒服。
心理上,施晴燕面對的是一群感情豐富、脾性多樣、要求複雜的老人,怎樣靈活應對也是令人頭疼的事。有些老人喜歡節奏慢一點,施晴燕就得慢慢幫他做護理,有些老人會比較急躁,她也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速度。
在現實困境壓力下,施晴燕開始了心理鬥争——她可以隻完成基本的護理工作,不必考慮多樣化、個性化地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這樣按部就班地工作不會那麼累,但自己心裡這關卻又過意不去。
感 動
在施晴燕内心糾結的同時,平素被照料的老人們漸漸地把她視為己出。
施晴燕請了一天假回來,老人拉着她感慨:“小施啊!你昨天沒來啊!”施晴燕哭笑不得,她才一天沒來而已,老人搖了搖頭:“你不知道啊,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施晴燕頓時熱淚盈眶。
還有一次,一位阿婆住院了,施晴燕忙碌了一天後還是不放心,輾轉來到病房探望。走到老人床旁發現已經沉睡,正想離去,聽見鄰床病人細語道:“你是小施嗎?”施晴燕有些詫異,她怎麼會認識自己?原來,住院的阿婆醒着的時候隻要聽見外面有講話聲就會呼喚施晴燕的名字,有時睡夢中也會夢呓,這才讓鄰床的病人記憶深刻。說話間,阿婆醒了過來,緊緊拉住施晴燕的手道:“小施你終于來了呀,可不能不要我,我想跟你回家,好嗎?”看着阿婆一臉期待的表情,施晴燕鼻子一酸,兩行清淚漱漱而下。
施晴燕明白了,自己的付出老人們都看在眼裡。她的工作不僅有價值,而且意義非凡,她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成為衆多老人的女兒了。既然如此,她還有什麼好糾結的呢?
在堅定了内心的選擇後,施晴燕憑借着自己細緻入微的體貼和關懷,逐漸成長為護理人員裡的中流砥柱,成為一名工匠型的職業養老人。迄今為止,她拿過的獎項有:上海市“雙十佳”養老服務明星、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技術能手、2021年上海民政工匠等。
專 業
施晴燕坦言,老年護理技能比賽越來越人性化、個性化了。譬如技能項目之一的鼻飼,以前隻需要來到老人床邊,簡單自我介紹後完成操作即可,5分鐘可能就結束了。現在,同樣的項目卻給了20分鐘的時間。
多出來的時間需要做什麼?需要參賽選手主動觀察老人,和老人溝通,從而了解老人的身心情況和個人需求。在操作時,需要為老人講解每一個步驟的功效和作用,還要相應記錄。必須讓老人感受到人性的關懷,才算是完成了護理工作,這就要求參賽者掌握老年學、護理學、康複學、心理學、案例分析等諸多學科知識。當簡單的護理操作泛化成“大護理”的概念,其專業性、規範性和有效性頓時得到了驗證。
如今,護理工的社會需求會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施晴燕一直強調“未雨綢缪”一詞,她希望年輕人“能跟上來”,因為護理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時間的積澱和案例的累積。為了發揮“傳幫帶”作用,施晴燕開始帶教徒弟,為單位培養崗位人才。
談及工匠精神,施晴燕認為,掌握護理技能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沉下心來”。隻有吃得了苦、樂意付出、甘坐冷闆凳,才能讓技能點亮人生,才能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工匠。
采寫:解放日報 管越
編輯:婷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