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高度濃縮佛法精華的一部經,全文三百餘字,隻在經文的中間部分有一句「心無挂礙」,而且這句「心無挂礙」在《心經》全文中,并不是核心内容。
于是,問題來了……
在佛經中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一部經,為什麼會用經文中并不重要的一個“心”字來命名呢?
在《心經》中有很多重要的字,比如,「觀自在」的“觀”字,「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空”字都是非常重要的字,如果說,選一個重要的字來命名這部經,把《心經》稱為《觀經》或者《空經》似乎更為合理。
可是為什麼偏偏被命名為《心經》?
這是因為《心經》的“心”字所包含的是古漢字的字義,與現代漢字的“心”字,并不是同一個字義。
現代漢字“心”字,所包含的字義,除了指“心髒”以外,還指在人的情緒變化中,所能感覺到的那個“心”,這個“心”字與情緒是有關的。
人在情緒平穩的時候,這個“心”的位置會比較低,比如,俗話說的「把心放到肚子裡」,就是指的這個“心”,而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這個“心”會比較高,會有一種「心要從嗓子眼裡跳出來」的感覺。
佛教修行的過程是一個弱化情緒的過程,所以,在現代佛教中所說的「修心」,指的就是這個“心”。
這個具有現代漢字字義的“心”字與《心經》的“心”,并是同一個字義。
《心經》的“心”字是個古漢字,所包含的自然是古漢字字義。
《心經》的“心”字,與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物一體」的“心”是同一個字義。
要講明白這個“心”字的古漢字字義,我們必須首先為第一次接觸到心智玩家的新網友介紹一下「重疊結構世界」的概念。
從軒轅黃帝開創中華傳統文化開始,中華傳統文化都是建構在「重疊結構世界」原理基礎上的各種應用,我們所了解的儒、釋、道、中醫、功夫都是這類應用。
所以,用建立在「單一結構世界」原理上的現代科學,去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永遠是無法理解的。
「重疊結構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兩個物理屬性截然不同的真實世界,同時重疊存在。
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有一個世界是人的感官能感覺到的,我們把這個世界稱之為「顯性世界」。
現代科學所認識的「單一結構世界」就是這個「顯性世界」。
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還有一個世界是人的感官無法感覺到的,包括使用儀器設備也無法觀測、感覺到的,或者說是人根本不可能認識到的,甚至是無法想象的。我們把這個世界稱之為「隐性世界」。
「隐性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顯性世界」所有事物的主體存在于「隐性世界」中,「顯性世界」中所發生的所有事情的動因、動力、動機也都存在于「隐性世界」中。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那麼,存在于「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自然也是重疊的。
「完整的人」既有「顯性人體」,也有「隐性人體」。
而且「重疊結構人體」比「重疊結構世界」更為複雜,「重疊結構人體」僅僅是一種載體,乘載其中的「内在生命」,才是「真正的我」。
而「真正的我」也是一個組合,類似「無人機」與「控制站」的關系。更為詳細的内容,篇幅有限,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翻看心智玩家之前的文章。
所以,通俗地說,從「顯性世界」去看一個人,人其實包含着外在的身體,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色身」,還包含着内在的身體,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法身」。
現代人可以借助「虛拟現實遊戲」的模型來認識一下「重疊結構世界」。
我們把「重疊結構世界」,「重疊結構人體」的關系講清楚了以後,就可以來解釋這個“心”字的古漢字字義了。
古人習慣于用單個字來代表某種涵義,那麼,哪個字是代表在「重疊結構人體」中的「内在生命」這個涵義的呢?
表示「内在生命」這個涵義的字,就是“心”字。
整部《心經》短短三百多個字,都是在教人如何去發現自身内的「内在生命」。
「觀自在」就是去發現「内在生命」,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講的是發現「内在生命」的方法與途徑。
因此,這部經被稱為《心經》是非常準确的。
而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物一體」,都是王陽明對「内在生命」與「隐性世界」的體驗。
王陽明體驗到的是用自己的「内在生命」去感知事物的「隐性世界」部分。
甲骨文的前身是軒轅黃帝用來記載「重疊結構世界」原理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我們把這種特種圖示稱為「黃帝密文」。
現代人要能夠認識「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才能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内涵,從而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