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有聽過羅森塔爾效應,也許你聽過皮格馬利翁效應,如果你也沒聽過,大概你會聽過期望效應。如果這些都沒聽過,那你一定聽過類似的話吧:“說你行,你就行!”
很久沒有寫點心理學了,今兒就和大夥叨叨這個有名的效應,雖然有着三個名字,但是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隻是換了不同的馬甲。
先來說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傳古希臘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真摯的愛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并賦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終皮格馬利翁與自己鐘愛的少女結為伉俪。
哎呀呀,所以你要是有喜歡的妹子也可以每天都想想她會不會愛上我呢?也許就感動了愛神呢!
(我亂說的,你千萬别信我,還是好好走心,對你愛的人好一點)
再說它第二個名字——羅森塔爾效應,很顯然,這是以名為羅森塔爾為首的心理學家團隊通過實驗發現的。
實驗1:
羅森塔爾教授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群是聰明鼠,請你來訓練”。
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别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
一段時間後,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老鼠穿越迷宮”測試,結果發現,A群老鼠比B群老鼠更快逃出迷宮,顯得更聰明。
其實,這兩群老鼠的是被随機分組的,羅森塔爾教授也不知道哪隻老鼠更聰明。
當實驗員認為這群老鼠特别聰明時,他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方法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個實驗員用對待笨老鼠的辦法訓練,也就把老鼠訓練成了不聰明的老鼠。
實驗2:1968年羅森塔爾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帶着實驗小組走進一所普通的小學,對校長和教師說明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潛力”的測驗。
他們在6個年級的18個班裡随機地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後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并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并再三囑托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
8個月後,當他們回到該小學時,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來,我們來看第三個名字——期望效應,這個官方一點的名字在聽了前兩個名字的由來之後是不是顯得特别好理解呢?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有這樣的體驗,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事情發生時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這就是期望效應。
作為老師,我們也會發現,那些被偏愛的學生,身上承載着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态度對待老師、學習以及自己的行為,他們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态度對待老師、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正如一開始所認為的。
當然會有例外,在這裡我說的是一般情況。
所以,作為一個老師,一定要認識這個問題,你的期待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如何發展。
如果你覺得寫到這結束了,那就不是我們公衆号的風格了,在我看來“期望效應”還有一個兄弟叫“霍桑效應”,一并介紹給大家。
這源于一個失敗的實驗,但卻有了一個偉大的發現。
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霍桑工廠。
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産率的途徑。他們選定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因素和生産率的關系。
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實驗組和控制組并沒有顯示出明顯差别。
曆時九年的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于意識到了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
就霍桑試驗本身來看,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試驗的對象,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
這讓你想到了什麼呢?
反正我想到了自我暗示效應,覺得自個兒被關注了一定是最棒的,然後發奮圖強,你就真的做到了!
對于學生們來說,考試前、考試時,家長、老師們請相信你們的孩子,孩子們請你們告訴自己一定能做到!
當然,人生不僅僅隻有考試,任何時候都給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不僅僅是孩子)多一些積極的期待,多給他們一些關注,也許就會給别人不同的人生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