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賦能,人們的閱讀内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在各大音頻平台,“有聲閱讀”也越來越火。
有報道稱,從傳統的電台節目,到相聲、廣播劇、有聲書、脫口秀以及各種知識付費内容,在線音頻平台将各種領域的内容聚合在一起,吸引了跨年齡、跨行業的諸多受衆。
此類“耳朵經濟”興起的背後,很多讀者都在思考,“有聲閱讀”使碎片化時間得以利用起來,它對深度閱讀是否有幫助?
“移動聽書”時代來臨?
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1.6%)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較2019年的平均水平(30.3%)提高了1.3個百分點,成年國民有聲閱讀規模持續擴大。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供圖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介紹,在中國,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都在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
隻不過,聽書的閱讀介質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随着移動互聯網興起,有聲閱讀平台從早年的電台、聽書網站等逐步轉移,目前移動有聲APP平台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
徐升國表示,未來,有聲閱讀将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加上音頻課程,以及各種講書視頻的普及,也許會帶來一場新的閱讀革命。
有專家認為,随着科技發展,将聲音和汽車車載、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等智能硬件終端相結合,讓音頻得以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場景,将為“耳朵經濟”進一步帶來發展空間。
利用“碎片化”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有聲閱讀并不是隻聽圖書的音頻版。它的概念其實比較寬泛,一般是指通過有聲方式收聽圖書相關内容,也包括圖書朗讀、故事、外語學習等。
僅“聽”這一種類型,就存在“移動有聲APP平台”、“微信公衆号或小程序”、“智能音箱”、“廣播”、“有聲閱讀器或語音讀書機”等衆多平台途徑可以選擇。
陶女士最開始聽的是一本小說,目的是等人時打發時間,但沒想到慢慢成了各種聽書APP的忠實粉絲,每天必定打開幾次。
越來越多零散的時間被她利用起來。比如公交車上,可以聽一聽當下流行的暢銷書;睡前聽一聽紀實文學或者節奏輕松舒緩的故事,放松心情。
資料圖:江蘇省南京市,社區居民在雨花台區古雄街道有聲圖書館内體驗“有聲”閱讀。泱波 攝
她身邊聽書的人在逐漸增加,“很多大家喜歡的書有了音頻版,很有新奇感;配的音樂、朗誦都很專業,跟看書比起來,也能保護視力。”
有業内人士表示,人們在聽書時,一般無須過分動腦思考,同時可以利用做飯、通勤路上等零散時間,再加上閱讀介質的變化,有聲閱讀正在成為許多人的一種習慣。
有聲閱讀市場的角逐
感受到有聲閱讀的巨大市場潛力,許多出版機構和聽書平台也加入了這場有關“耳朵經濟”的角逐。
随着用戶規模擴大,有的書店等也會開展自出版業務,和聽書APP平台合作,做的是自有版權的作品。收入則按比例跟平台分成。
除了與傳統出版社合作外,部分有聲閱讀平台在努力嘗試新方式,比如從版權上遊開始,直接和内容機構、故事類和非虛構類内容制作平台、作家或劇作家合作。
在内容方面,許多有聲讀物緻力于提供新鮮感,愈加注重聽衆的沉浸感和互動性。比如熱門的實時園藝有聲書,作家根據播種、發芽等植物生長環節為園藝新手提供音頻指導。
專業主播的加入,正在為有聲讀物的品質加成。據酷狗聽書主播汐顔雪莉講述,她自2016年進入有聲書行業,五年一共出品了12部有聲書,累計播放量超千萬。
“聽書”是否有助于深度閱讀?
綜合各項數據,包括智能手機普及、閱讀介質改變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在内,有聲閱讀市場規模正在逐漸擴大。在這背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讨論它和深度閱讀的關系。
資料圖:市民假期來到書店選購圖書。 李南軒 攝
有聲閱讀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時間的利用上,人們可以邊聽邊做其他事,适應現代社會的節奏。然而,聲音産品非線性、碎片化的特性,也影響了有聲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以前聽廣播、評書,那是一種藝術形式。聽書,并不是什麼内容都适合有聲化。”有網友表示,有聲讀物内容的格調、版權問題都需要關注。
徐升國認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降低了閱讀成本,便于用戶參與内容制作,“有聲閱讀”可以算是閱讀新的增長點。但作為一種新興閱讀方式,内容還需要不斷豐富。
“眼下有聲閱讀的内容越來越豐富,對不怎麼喜歡看書和不知道怎麼看書的人來說,有比較好的引導效果。”他表示,這也是拉動紙書閱讀的一種方式。
媒介傳播的變革浪潮幾乎不可逆轉,但碎片化閱讀方式并不能毀掉閱讀本身,“聽書”“看電子書”等是有心人讀書的一種方式,真正的深度閱讀,關鍵詞從來都是“持之以恒”。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