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說說,關于心律失常的事兒。
中醫對它的認識,有很多規律可循。其中,重視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我來給你講一個真實的醫案故事。它很典型,很說明問題。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年紀是60歲。
這個人,常年感覺到心慌不甯,反複發作。一旦犯病的時候,心裡頭就有一種虛懸之感,心跳自我感覺明顯,伴随心慌、胸悶,六神無主之感。
這個現象,可以說持續了不少年頭。患者多次到醫院檢查,都被确診為心律失常。但是,經過種種西藥的治療,效果不好。
後來,此人就有些受不了了,決定投中醫治療。她之前總聽别人說,中醫湯藥,容易吃壞肝腎。但是眼下為了治病,為了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她顧不了那麼多了。
于是,就去看中醫。
看的誰呢?是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周仲英老師。
刻診,見患者脈結代、苔薄膩、舌質偏淡而稍膩,面色不好。
細問得知,患者平素比較怕冷,厚衣厚被,早早就穿上了。另外,她平時大便容易稀薄,給人感覺總是在拉稀。而且,每一次大便之後,她心慌等不适現象,就會加劇。
了解到這些以後,周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炙桂枝、焦白術,制附片,黨參、葛根、丹參,熟棗仁,炮姜、黃連、春砂(後下),炙甘草和石菖蒲。每日一劑,水煎服,一共開7劑。
結果如何?患者服藥一周以内,不适感隻是發作了一次。平時,心跳穩定,大便漸漸開始變得正常。
這個時候,效不更方,患者繼續服用。隻不過,在其中加入了生龍骨和生牡蛎(皆需先煎)。服藥半個月以後,患者諸證悉平,生活基本恢複正常。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于2000年的《浙江中醫雜志》。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查閱一番。
現在,我想說說這裡的門道。
其實,這個人的問題,在于脾陽不足。
你看,這個人便溏,這就是脾虛、運化失常的表現。她又十分怕冷,喜歡厚衣厚被,這就是脾陽不足,身體四肢得不到溫煦。由于脾陽不足,濕邪内生,所以患者舌苔發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陽不足,氣血不足,所以患者面色就不好。
因此,這個患者脾陽不足的問題,是十分明顯的。
那麼,這個狀态,是怎麼影響到心髒,并引起心律失常的呢?
這個就得說到中醫理論當中的一些概念了。中醫講,脾運化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質送給心,然後在心的作用下變成血液。這時候,心髒才有了充足的心血和心氣,以維持心髒的正常工作。
相反,如果我們的脾,功能太差了,無法輸送水谷精微給心,那麼必然造成心血心氣的匮乏,這就會引發心髒功能的失常。心律不齊,心髒的懸虛感,心慌意亂之感,就這麼産生的。
上文醫案裡這個患者,就屬于這種情況:脾陽不足,心髒失養。
所以說,對這個患者來說,溫脾陽,就是治療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養血安神。
我們看看當時周師用的配伍吧——
炙桂枝、焦白術,制附片(先煎),黨參、葛根、丹參,熟棗仁,炮姜、黃連、春砂(後下),炙甘草和石菖蒲。
這裡頭,桂枝、附片、白術、黨參、炮姜、炙甘草,用于滋補脾陽。丹參、棗仁用于養血安神。葛根,升發脾胃清陽之氣,黃連和石菖蒲,用于燥濕化痰。同時,黃連有明确的抗心律失常和保護心髒的作用。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說起來,心律失常,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尤其是一些六七十歲的人,更多見。
這個情況的形成,自然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是我想提醒您的,就是它和脾胃之間的關系。
除了上文所述的,由于脾陽不足導緻的心律失常之外,脾胃氣虛的、中氣下陷的、脾虛濕盛的,這些情況都有。之所以重視脾胃,這和中醫藏象理論中,對心和脾之間密切關系的認識,分不開。
所以我說,有這個毛病的人,應該重視對脾胃的調理。盡管,這隻是我個人的一點感受,不代表權威的聲音,但是我覺得,它至少代表了一部分患者的真實情況,是值得重視的。
對于這方面的案例,我以後慢慢給您詳細說。
好了,關于這個問題,我就先講這麼多。文中所述配伍,必須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我不鼓勵對号入座、自己試藥這樣的危險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