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範推廣項目審核認證。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組成。常見于30-50歲婦女。确切病因尚未明确,高危因素為初潮年齡小、年齡>40歲、未生育、晚育、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肌瘤家族史等。
子宮肌瘤分類
子宮肌瘤的大小、數目及生長部位不一,從而使子宮的形态各異。按肌瘤生長部位,子宮肌瘤分為子宮體肌瘤(90%)和子宮頸肌瘤(10%);按肌瘤和子宮壁的關系子宮肌瘤分為:肌壁間肌瘤、粘膜下肌瘤及漿膜下肌瘤。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症狀與肌瘤部位、有無變性相關,而與肌瘤大小、數目關系不大。常見症狀包括,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可繼發性貧血。肌瘤較大時可扪及下腹部包塊,亦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尿潴留、腹脹、便秘。粘膜下肌瘤可引起不孕、痛經,漿膜下肌瘤蒂扭轉可引起急性腹痛,肌瘤紅色變性時可引起腹痛伴發熱。
子宮肌瘤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症狀或體征及相關影像學檢查。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包括超聲、MRI。超聲是診斷子宮肌瘤的常用輔助檢查,能區分子宮肌瘤和其他盆腔腫塊。MRI可準确判斷肌瘤大小、數量、位置,在超聲診斷有困難時,行MRI檢查有助于明确診斷及選擇治療方式。如有需要,還可以選擇宮腔鏡、腹腔鏡、子宮輸卵管造影等協助診斷。
治療治療應根據患者的症狀、年齡和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類型、大小、數目全面考慮。
1. 觀察等待
無症狀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療,特别是接近絕經期婦女。絕經後肌瘤多可萎縮和症狀消失。每3-6個月随訪一次,若出現症狀可考慮下一步進行治療。
2. 藥物治療
适用于症狀輕、近絕經年齡或全身情況不宜手術者。常用藥物包括:Gnrh-a,米非司酮,甲羟孕酮等。
3. 手術治療
手術适應症:
手術可經腹、經陰道或經宮腔鏡及腹腔鏡進行。手術方式包括肌瘤剔除術和子宮切除術。
肌瘤剔除術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期望保留子宮者。具體選擇腹腔鏡還是開腹,取決于手術者的手術操作技術和經驗,以及患者自身的條件。對于肌瘤較多、直徑較大、特殊部位的肌瘤、盆腔嚴重粘連者應行開腹手術。此外,對于可能存在不能确定惡性潛能的平滑肌腫瘤,應行開腹手術。
無生育要求或疑有惡變者,可行子宮切除術。術前應注意宮頸癌的篩查,排除宮頸上皮内瘤變或子宮頸癌。發生于圍絕經期的子宮肌瘤應注意排除合并子宮内膜癌。此外,黏膜下肌瘤或大部分突向宮腔的肌壁間肌瘤可宮腔鏡下切除。突入陰道内的黏膜下肌瘤經陰道摘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