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标題怎麼理解都可以,不過銀隆格力汽車基本确定是涼了,與王健林投不投資關系不大,這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從誕生之處就決定了現在的結果。
銀隆汽車的核心業務是钛酸锂電池的研發生産以及電動客車(大巴車、公交車)的生産,銀隆钛酸锂并沒有絕對的核心技術,技術是源自僅4億元即可收購的一家美國電池小公司【奧钛】。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于動力電池,所以銀隆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輸了。
钛酸锂電池有循環重放次數多、容量衰減速度慢的明顯優點,不過金屬钛的成本非常之高所以全球十佳的動力電池基本沒有一個主攻钛酸锂,而在全球十佳中排名第二和第九的又是國産動力電池品牌。
銀隆的量産大巴車初期在各地充當公交車使用,雖然有快充的優勢但受限于動力電池的高昂成本導緻了裝機量太小,長線汽車勉強能夠行駛70~80公裡、短線汽車行駛30多公裡就需要充電,對于規模較大的城市而言這些車不夠單趟一次的通行。而其他品牌使用磷酸鐵锂電池的大巴車可以正常行駛接近300公裡,且鐵電池的制造成本很低所以整車價也更加合理。
其次銀隆客車的質量問題頻發,電控系統以及電子配置的故障率比較高,很諷刺的是與格力合作之後汽車空調還頻頻出現問題,或者駕駛區域太冷乘員區域太熱、或者反之。
有這些問題的銀隆客車在被短期使用之後,大部分地區的大巴車或換回燃油動力汽車或使用其他品牌的新能源大巴。
面對這些危機的銀隆幾乎走到了發展的邊緣,銀隆的創始人與格力的董明珠也從深度合作到罵戰不斷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最終以格力和銀隆的決裂決定了這個品牌的發展方向。而且銀隆創始人股權也一度被司法凍結,董明珠抛出過銀隆創始人非常侵占資金超10億的話題,所以這家車企基本是看到結局了。
外行跨界汽車制造領域成功的案例不多,即使有也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格力已經錯誤了這個機遇了。所以董明珠造車隻是特殊階段資本趨之若鹜,但結果一定會是笑話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而已,不用過度解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