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除非在清醒時故意“打呼噜”,沒有人聽到過自己的鼾聲,盡管這種鼾聲可以震耳欲聾,甚至讓床伴生出“殺了你”的心。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人隻有睡着後才會打呼噜,睡着了的大腦接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力受到顯著抑制,包括聽覺系統的顯著抑制。
當然,聽覺得到抑制并不意味着睡着後就完全聽不到聲音。
研究還發現,睡眠中的人也可能會感知到一定聲音,特别是對自己有意義的聲音;膽對像自己鼾聲這種既無意義又沒有任何潛在危險的聲音,更容易“充耳不聞”。
人隻有睡着了才會打呼噜
我們知道,打呼噜是因為睡着後,從咽喉到後鼻口部位的上呼吸道狹窄。
當這種狹窄達到一定程度,呼吸時的氣流隻能擠過狹窄的氣道,引起包括舌根、軟腭、懸雍垂等組織的劇烈震動,從而發出鼾聲。
為什麼隻有睡着才會打呼噜?
這是因為,人在清醒時,包括上呼吸道周圍的肌肉保持着一定張力,可以避免呼吸道的狹窄,保持呼吸通暢。
當睡着後,包括肌張力等很多生理功能都會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甚至,肌張力的下降、消失還是人進入睡眠的一個特征,打瞌睡現象就能充分證明這一點。
沒有人沒有打過瞌睡,如果不是處在卧位,昏昏欲睡之中,頭部突然下垂,受到這種刺激後猛地驚醒。
頭部突然下垂就是肌張力突然下降,也是陷入睡眠的标志。
在一些上呼吸道原本存在狹窄的人,清醒時由于肌張力的存在,可以保持呼吸通暢,不會發出鼾聲。
一旦陷入睡眠,肌張力就會顯著受抑制而下降,這樣呼吸道難以在維持通暢,就會發出鼾聲。
因此,人隻有在睡着後才會打呼噜。
睡着了,為什麼就會“聽不見”?如上所述,睡眠期間很多生理功能都會受到抑制,這也包括大腦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能力,表現為“看不到、聽不見,聞不到,……”,以及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能力。
“隔絕”外界環境刺激與大腦之間信息交流的是一個被稱為丘腦的皮層下腦組織。
正常狀态下,外界刺激形成的傳入神經信号都需要經過丘腦這個“檢查站”的中繼和整合,可以選擇性過濾掉或放大某些信息。
進入睡眠,丘腦就像一個可變電阻,随着睡眠的加深不斷增加外界刺激與腦感知之間的“電阻”。因而,睡得越深,就越不容易感受到外界刺激,越來越不容易喚醒,表現為對一般的刺激“看不到、聽不見,聞不到,……”。
睡着了,聽不到自己的鼾聲是很自然的事。
睡着了,并非完全聽不見睡着後,生理功能的抑制并不意味着喪失,包括聽覺系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
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人在睡眠期間也會感覺到某些聲音。比如,一個沉睡的人傾向于被呼喚自己名字的聲音喚醒,對同樣分貝他人名字的聲音卻無動于衷。
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研究進一步顯示,人在睡着後,不僅可以感知到單一的聲音,甚至可以從複雜的混音中選擇性感知到自己“感興趣”的聲音。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暴露于聲學特性上非常相似,語義上卻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
一組是對話或文章摘錄錄音;另一組發音類似但沒有任何意義的聲音。
然後測量受試者大腦活動評價對兩組聲音的大腦反應。
結果發現,在輕度睡眠階段,參與者更有可能對他們有意義的聲音信息,做出更明顯的反應。
即使深睡眠,甚至昏迷狀态下,大腦也能感知周圍的聲音刺激,并能從混音中分離出更容易理解的聲音,并表現出一定腦反應。
研究者認為,睡眠中視覺感知能力受到更顯著抑制後,保持一定的,并且是選擇性的聲音感知能力是一種長期進化而來的安全策略,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警醒的保護性機制。
當然,對于毫無意義,又毫無威脅的自己的鼾聲,自己不會白白浪費資源去感知。
這也就很容易理解,人可以對自己的如雷鼾聲充耳不聞。如果是别人的鼾聲,即使遠比自己的分貝數低,聽上去也會很刺耳,即使睡着了也容易被其驚醒。
#清風計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