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于以湘之?維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白話譯文——
哪兒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澗水濱。哪兒可以去采藻?就在積水那淺沼。
什麼可把東西放?有那圓筥和方筐。什麼可把食物煮?三腳锜與無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裡?祠堂那邊窗戶底。這次誰來做主祭?恭敬虔誠待嫁女。
蘋(蘋,萍),文字已經一頭霧水——别稱田字萍、田字草、夜合草(廣東)、大浮萍、四葉菜(江蘇)
原以為不就是”浮萍“嗎,一查吓一跳,沒想到還這麼多種”萍“。
裴溥言編著的《詩經》裡注,是一種大水萍,其葉大如指頭,面青背紫,四葉相合,中裂成一個”十“字,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萍。
百科裡查蘋——蘋(讀音為pín)是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莖橫卧在淺水的泥中,葉柄長,頂端集生四片小葉,全草可入藥,亦作豬飼料。亦稱“大萍”、“田字草”。《 說文解字注》指出“蘋”就是大萍。《 左傳 》中有“蘋蘩薀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的說法。唐朝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記載:”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芣菜。”“芣菜”指的就是“水鼈 ”這種植物,它的葉片漂浮於水面,近于圓心髒形,中間具有一個蜂窩狀的儲氣組織,就是陳藏器所說的“葉下有一點如水沫”。花期在夏秋季,花白色,伸出水面,因此古人稱為“白蘋”。幼葉柄可以做為蔬菜食用,所以古代被用來做羹湯祭祀祖先,是可以相信的,陸玑 《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中也說:“可糁蒸以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就酒。”宋朝鄭樵《通志》也說:“蘋,水菜也,葉似車前,詩所謂于以采蘋是也。”耿煊在他的《 詩經中的經濟植物 》(1996)中也指出:“于以采蘋”的“蘋”,無法确定是否為田字草,因為它的葉片過薄,似乎不太适合食用。
藻——
如果說蘋是多得把我吓呆了,藻卻是多得把我吓壞了。
我國學者一般将藻類分為11門:藍藻、紅藻、隐藻、甲藻、金藻、黃藻、矽藻、褐藻、裸藻、綠藻、輪藻。
按色素的顔色劃分,藻可分為3類:綠藻、褐藻和紅藻。綠藻(如海莴苣和水綿)隻有綠色色素━━葉綠素;褐藻(如墨角藻屬植物)隻有褐色和黃色色素;紅藻則含有紅色和藍色色素。藻類用色素來獲得能源,它們的生長也需要水和光。褐藻隻能生長在海水中,綠藻和紅藻也可以生長在淡水中。有些藻類設法離開了水,如綠球藻屬生活在樹皮或潮濕的舊牆上。
正當我不知這個“藻”為何物時,看到一份資料說:
《詩經》裡的藻今名“杉葉藻”,撈取葉和嫩根,淘洗幹淨,煮熟去腥後可煮菜做羹,據說很美味。除食用之外,藻在古代還象征柔順和廉潔,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周代女子祭祀時會獻供藻為祭品,三品官乃至天子的朝服上也都繡有藻飾了。另外,藻作為水草,還有保護宅邸不遭火災的象征意義,所以數千年來,上自皇宮、廟宇,下自民宅,都會在屋梁上雕繪藻紋。
所有資料通過書籍網絡獲得,僅供認識《詩經》植物的參考用,千萬别當編方,藥方!
感謝關注,轉發,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