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上午11:10,上跨鄭州鐵路北編組站的農業路大橋提前建成通車,其相鄰段主線橋,京沙互通南向西、西向南、西向北三條匝道也随即放通。
至此,鄭州市農業路快速通道主線已全部建成通車,鄭州市“井字 三環”快速路網體系組網完成。
目前農業路高架東向西方向已開通的上橋口有8個:中州大道、經三路、花園路、文化路、南陽路、京廣快速路、桐柏路、西三環。
東向西方向已開通的下橋口有11個:中州大道、經三路、花園路、文化路、豐慶路、南陽路、京廣快速路、桐柏路、電廠路、西三環、瑞達路。
西向東方向上橋口有10個:瑞達路、西三環、電廠路、京廣快速路、東三街、文化、花園路、經三路、東明路、中州大道。
西向東方向下橋口有7個:西三環、文化路、桐柏路、京廣快速路、花園路、經三路、中州大道。
鄭州市農業路快速通道工程西起西三環以西雄鷹東路,東至鄭東新區金源東街,全長13.581公裡,總投資約130億元(含征遷),由鄭州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其中,農業路大橋段由鄭州鐵路局代建。
本次通車的農業路大橋為獨塔雙索鋼混結合梁斜拉橋,跨徑布置為221m 221m,梁體采用鋼梁與混凝土橋面結合梁,主塔為H形索塔,塔高150米,具有塔柱高、橋面寬、頂推跨徑大、斜拉索索力大等特點:
橋面寬43米,雙向十車道,是國内同類橋型中跨度最大、橋面最寬的結合梁斜拉橋。
主橋采用獨塔等跨半漂浮體系,斜拉索采用平行鋼絲斜拉索,斜拉索最大索力承重約900噸,打破了國内同類橋梁中斜拉橋索力承載的紀錄。
受編組站等外界條件限制,施工采用步履式頂推法施工,頂推最大懸臂跨度為92米,為國内同類型寬幅鋼橋頂推的最大跨徑。
塔柱高150米,下橫梁距地面33.5米高,為鄭州橋梁建造史上最高塔柱。
為确保鐵路不間斷運行,打破了原有傳統模式下“過車停工”的施工方式,采用了“邊施工、邊通車”的施工方案,開創了在鐵路編組站上方施工的新模式。
該工程上跨亞洲最大鐵路編組站、素有鐵路心髒之稱的鄭州北編組站,施工過程中,面臨着施工組織難度大、技術标準高、結構精度細、質量要求嚴等困難:
施工區域均為鐵路鄰近既有線施工,為确保鐵路運行安全和京廣立交的互聯互通,先後共與18個鐵路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僅施工方案論證就長達1年之久、10易其稿。
施工需跨越編組站上到場、下發場、機修線等三個戰場45條鐵路股道,存在施工安全要求高,精度把控嚴,環境協調複雜等困難。
鐵路範圍内拆遷工程量巨大,涉及鐵路接觸網、立柱、電纜、管線等設施的遷改,審批流程之複雜、遷改難度之大、協調部門之多前所未有。
由于施工場地狹小,鋼梁頂推采取了步履式頂推工藝,頂推總重約9000噸,頂程每次僅有15-20厘米,存在重量大、精度高、速度慢等困難。
新建地下管線多、土方工程量大、原材料供應緊張、大氣治理管控嚴格等條件,也從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加大了施工的難度。
在此情況下,各參建單位在做好大氣治理6個100%的前提下,優化施工工藝流程和施工組織安排,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積極組織、晝夜施工,提前實現了大橋通車目标。
此次農業路大橋的開通,标志着鄭州市農業路快速通道工程全線順利實現貫通。大橋通車後,将大幅提升中心城區北部片區的交通承載能力,極大緩解鄭州東西方向的交通壓力,為支撐我市空間布局調整,完善中心城區“井字 環線”快速路網體,促進中心城區形成路網結構合理、通達性較高的交通服務體系發揮積極作用。
農業路快速化通道工程的建成通車,标志着我市“井字 三環”快速路路網體系的全面組網完成。自2012年,我市啟動“暢通鄭州”工程建設以來,已累計建成通車高架153.9公裡,極大提升了廣大市民在交通出行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鄭州市搶抓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大機遇,統籌推進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有效提升了全市城鄉形态風貌、建管水平和交通承載能力,為鄭州向全國乃至全球城市體系更高層級城市邁進發揮了巨大作用。
鄭報融媒·鄭州晚報記者 劉淩智/文 周甬 丁友明/圖
編輯:張潇
統籌:黃修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