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問題,下面兩幅畫作,哪一幅是畢加索的傳世名作《公牛圖》?
畢加索《公牛圖》的第3稿和第11稿
這兩幅《公牛圖》都是出自畢加索的筆下。第一幅畫作栩栩如生,盡顯公牛的野性與力量。第二幅畫作給人的感受是——我也可以畫出來吧?
這種讓人費解的名作數不勝數,比如馬格利特的煙鬥看起來平平無奇,蒙德裡安的代表作隻是色塊的拼接,草間彌生的波點藝術讓人頭暈目眩……
藝術,難道就是普通人看不懂的東西嗎?
我們為什麼看不懂藝術?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我們常常調侃自己“沒有藝術細胞”。
“藝術這種東西,隻有敏感度強的人才能了解吧?我恐怕一輩子都看不懂。”
“藝術的真面目無法捉摸,隻有某些感受力強的人才能領會。”
“要深入了解藝術,必須天生具備感性這項才能。”
如果你對以上觀點深信不疑,認為看懂藝術需要天賦,那你很可能走入了藝術鑒賞的誤區。
很多藝術作品能夠流芳百世,成為藝術史上的錨點,原因就在于它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比如,畢加索畫的公牛,從第一幅到第十一幅,形體逐漸概括,線條逐步簡練,到最後一幅隻剩下寥寥幾根線條,卻保留了我們對“公牛”想象的所有特征。
八一廠制作的動畫短片《畢加索與公牛》
馬格利特的“這不是一隻煙鬥”,在哲學和繪畫領域引發了激烈讨論。
馬格利特:這不是一隻煙鬥
煙鬥下的這句話,成了美術史上的一句名言,常被用于解讀當代藝術——不要從物象的形象本身探究其畫面的意義,而要把更多的相關信息貫穿在一起,進而了解隐藏在形象背後更為深刻的喻義。
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波點”和“網”,常給人帶來一種“眩暈、空虛、被催眠”的感覺。
草間彌生:《網,作品40号》
假如你了解到草間彌生自幼患有人格解體心理障礙,知曉她為藝術矢志不渝的人生故事,就能理解那些“幻覺”色彩背後噴薄而出的情緒。她讓我們看到了藝術的另一種可能,藝術不必完全為“審美”服務,它也可以是傾訴自我的一種媒介。
以上我們對藝術品的解讀,調動了很多“資料庫”中的知識,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影響和意義……這種利用知識儲備對畫作進行深入解讀的方式,就是一種“理性”的藝術鑒賞模式。
倘若沒有這些知識做鋪墊,擁有再優秀的感受力,也無法真正深入地理解藝術。
“理性”鑒賞的方法現在我們可以回答“誰能看懂藝術”這個問題。
誰都可以看懂藝術!重要的是,要找對藝術鑒賞的方法。
日本資深策展人堀越啟從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藝術鑒賞的模式——立體藝術鑒賞法。他将藝術鑒賞拆分為五大鑒賞公式,用邏輯思維彌補感受力的不足,以理性的方法深入地解讀藝術。
無論你是想深入欣賞藝術的人,還是認為自己對藝術見解不足,或者是希望自己能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深入看透事物本質,這本《理性的藝術鑒賞》都是你的不二之選。
當你看不懂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時,不妨在畫家的隻言片語中找一些線索。“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
畢加索《亞維農少女》
正面的臉上卻畫着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着正面的眼睛,肢體像是拼接而成,頸骨呈現折斷狀态,這種堪稱“怪誕”的繪畫方式給人極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畢加索将眼前事物拆解、重組,引領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西班牙詩人拉斐爾說:“畢加索使世界大吃一驚,他把世界翻了個身,并賦予它新的眼睛。”
這種怪誕不是憑空産生的,與畫家的人生旅迹有着密切的關聯。
年輕時的畢加索曾在巴塞羅那居住過一段時間,亞維農大街上少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7年,畢加索在參觀巴黎人類博物館時,非洲的黑人雕像和面具藝術擊中了他的心靈。
非洲岩畫中戴着面具跳舞的布須曼人
眼前的雕塑與亞維農少女的身體疊合在一起,成就了這幅立體主義的代表作。
《亞維農少女》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史意義,它是畢加索承擔藝術使命的标志。它是一幅與以往的藝術方法徹底決裂的立體主義作品,是畢加索邁向立體主義的重要一步。
在以上的賞析中,我們對“感性”的利用頗少,基本是在用“理性”的知識來解讀畫作:畫家的人生經曆,畫作的藝術史意義。
這種鑒賞方法就是堀越啟五種鑒賞公式中“故事分析法”的實踐——追溯藝術家的生命軌迹,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理解藝術家的角色和使命。
在現實中,遇見“命中注定的作品”《理性的藝術鑒賞》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可操作的藝術鑒賞方法,還有知識的累積和鑒賞力的提升。
在藝術鑒賞的實踐中,我們的“資料庫”不斷更新、豐富,我們對藝術的理解也逐漸加深,直到在某一時刻,瞬間判斷出“這是一幅好作品”。
藝術作品對你而言不再隻是“顔色很好看”“像照片一樣”“太抽象了”,而是“印象派”“打開近代雕塑之門”“對教權的反抗”……
解讀藝術的能力也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體驗。
你将能從平面的靜态畫中看出立體感,能從成熟的藝術理論中生發出新的感想,能讀出藝術作品的妙處,能從聞名遐迩的畫作背後找尋到新的感動,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偏好和品味,充分享受到藝術鑒賞的樂趣。
以立體觀點鑒賞繪畫所能得到的好處
藝術家竭盡心力創作的跨越時代、流傳至今的作品,仿佛附有藝術家的靈魂。當你在看見作品時,全身像遭到雷擊一般,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那你就遇見了“命中注定的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