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講人生真相

道德經講人生真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20:31:29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打開認知:

二、我們的主觀是受限的

有人說,我們生活在幻境裡。

是,也不是。

我們生活的主觀世界是對客觀世界的映現,這個映現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産生扭曲,變形,稱它為幻境也沒什麼問題,但是這個幻境會始終存在客觀世界的影子,脫離不了客觀世界。天上的神仙雖然會飛,也脫離不了人的樣子,天宮再仙氣飄飄,也隻是地上宮殿的豪華版。畫家畫得再與衆不同,也脫離不了人類社會的影子。

道德經講人生真相(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是受限的)1

完全脫離客觀的主觀,比如幻視、幻聽、幻嗅等等,是要進醫院的,一般情況下是第四人民醫院。

人的身體受物理的限制,大腦卻可以不受限制。

主觀世界雖然不能脫離客觀世界,但是人有架構情境的能力,這就是人獨有的想象力。我們坐在家中,我們看電影、電視,讀書,其實已經來到了别人的世界。在主觀世界的想象中我們可以到達美國西部的某個地方,可以架起天梯走上月球,可以乘坐宇宙飛船,也可以時空穿梭回到過去,來到未來。現實生活悲慘無比,主觀世界可以架構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的情境。

既然我們人的大腦有那麼豐富的情境架構能力,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奔向更加遙遠的太空,而隻是在科幻小說中實現呢?

道德經講人生真相(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是受限的)2

其實,一方面,雖然我們從一出生大腦就存在無限可能,另一方面,卻受限于這個客觀世界。限制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客觀限制,一個是受限于客觀的主觀限制。我們人的主觀不僅受限于客觀,也會自我設限。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一方面是擴大我們的認知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就是盡可能準确地認知客觀世界,認識到自己受限,才能打開主觀限制,進入更廣闊的時空。

我們的思維受限在兩個方面,感官和語言。

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是通過人的感官相連接的。

人的感官有視、聽、味、觸、嗅五大感官。如果沒有這些感官,我們是無法感知客觀世界的存在。但是我們的感官又是受限的,受限就受限在,我們并不能完全感知到客觀世界的全部。

人的視覺隻能感知到波長為770到390納米之間的光波,超過770納米的,稱為紅外光波,低于390納米的,稱為紫外光波。紅外線,紫外線,我們的眼睛觀察不到。我們之所以能認識到紅外光波和紫外光波,也是借助科學儀器,轉碼成為我們人眼可以接受的範圍。

聽覺也是一樣,我們隻能聽到20000到20赫茲頻率的震動,高于或低于這個數值,我們都感受不到。這就注定了人類的主觀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就像《道德經》第一章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所認知的客觀世界隻是相對的真實,而不是絕對的真實。

相對于客觀而言,就是主觀了。主觀是我們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映現,這個映現需要描述出來,我們人是怎麼辦的?使用語言符号。

我們是用語言符号來呈現我們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事物,并進行描述。當我們使用語言對客觀世界進行描述時,也會受到來自于兩個方面的限制。

一是因為我們的感官是受限的,所以我們使用語言對人所感知到的客觀世界進行描述時也必然是受限的;

二是我們在使用語言時,會受到過去對客觀認知的限制。

比如說今天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地球圍繞太陽轉。而在此之前,我們中國人的認知是天圓地方。我們腳踩的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東升西落。盡管地球在轉動,人卻感知不到,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眼睛看到的是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道德經講人生真相(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是受限的)3

假如有個人能穿越到古代,跟那些天文學家說地球是圓的,它是圍着太陽轉的,大概不太有人會相信你說的話,認為你是在胡說八道。

想當初布魯諾宣揚日心說,堅持他所認為的真理,教會認為這是異端邪說,将布魯諾視為邪惡的魔鬼并燒死。可是放在今天,布魯諾所堅持的太陽中心說也不是真理,太陽隻是銀河系的一個小細胞。而宇宙的中心到底在哪裡,現在的宇宙知識也沒有辦法解答,我們人類還沒有這樣的認知。

因此《道德經》的第二句便是“名,可名,非常名”。人類的确是可以用語言符号來給我們所認知的客觀世界下定義,但是這樣的定義也隻是代表了當前的認知,随着認知的發展,“名”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此外,我們人還受情緒、情感等等各種限制,這些也是非常影響我們認知的。

三、如何解決認知受限的問題

既然客觀世界有我們認知的一部分發,也有認知不到的一部分,人的主觀受限,用現代通俗的話講,叫偏,叫價值不中立。我們經常會說,這個人太偏了,偏意味着考慮問題不全面。我們中國古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除了多學習,拓展自己的認知,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以事實為根據,以客觀規律為準繩,《道德經》後面很多章節都在解決這個問題。

(二)我們中國人說話,做事,寫文章、寫詩,隐含着對偏的問題的解決,這就是把陰陽兩部分包含在内,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在做人、做事方面,觀察就要包括三個維度,陰、陽和陰陽的互動:

1.要觀察事物本身發展的狀态。事物本身的狀态包括,我們直接觀察到的部分和不能直接觀察到的那一部分。看到陽就需要知道陰的部分。

比如,23456789,打一個成語。沒有說出來的那一部分就是解謎的關鍵,沒有說出的數字是1和10,那麼當我們想到這兩個數時,就很容易想到這個成語是缺一少十。同樣,當一個人總是說我的領導怎麼樣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馬上理解到,他是在描述他做為一個下屬的處境。

2.觀察事物本體所處的情境。也就是除了本體之外的其他人、事、物。一個人的家庭關系、社會交往關系等等。

3.觀察事物本體和情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關系。這個人和父母的關系是怎麼樣的?和同學朋友的關系是怎麼樣的?他們是如何互動的。

觀察到這三個維度,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就比較全面了。

在寫文章、寫詩的時候,詩句講究對仗,對偶,從表面看,是為了朗朗上口,語言音韻和諧,表現形式上高度完美,其實,内裡隐含着我們中國人整體的思維方式。

任選一句話,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道德經》的章節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陽的句子比比皆是,從第一章開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第二章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三、認知上升到更高的維度

個人價值再中立,認知也是不全面的,既然認知到我們的主觀有偏差,那麼,我們就需要集思廣益,集衆人的智慧,因為個人的思維是受限的,集體的思維是開放的。個人能力再強,維度最多是三維,這就需要把自己放在集體中去思考,當你能站到情境之外去思考問題,維度自然上升到四維,甚至五維。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開會的時候,不搞一言堂,不能我說了算,我說的都是對的,多問别人的想法,你怎麼看這件事情?如果是你組織的話,你會怎麼樣去安排?

其實《道德經》過去是寫給君王,寫給管理者看一本書,現在也是值得所有管理者借鑒的。其中講到的修身部分,也是脫離不了社會的修身。

可能有些人對道德經這三個字不太理解,那麼,《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道,是客觀世界,德,是我們人類參考客觀事物運行的規律,經是人類參考客觀世界運行規律而形成的行為規範的總結。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類參考客觀事物運行規律而形成的人類行為的規範,就叫道德經。

我們理解《道德經》,一定不能隻從字面去理解,否則有可能會摳字眼,會陷入用這句論證那句,用其他文獻論證《道德經》,用《道德經》論證其他文獻的正确性,在文字上陷入循環論證,落不到實處。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道德經》是拿來用的,論證《道德經》的正确,也隻能是以符合不符合實踐檢驗為标準。所以,在接下來的每篇文章中,都會有實踐的部分,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小白的知行合一之路:

很多事情,你看别人在主觀狀态的時候可能很清楚,到自己的時候,就陷入到狀态而不自知。有些道理,自己沒有悟到的時候,隻是文字,是概念,悟到的時候,就變成了生活。

小白過去經常被大師放在火上烤。烤什麼?考驗。比如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需要刻在大腦裡。

大師經常貌似漫不經心地跟小白說一些話,小白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是幾天後,或者幾十天,甚至一、兩年、幾年後。大師的很多話,雖然已經進了小白的大腦,但是,在沒有觸發點的時候,隻能在大腦裡存着。隻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了,觸發了,才能真正悟到。

有次小白回過神來稍微快一些,那也是晚上寫東西的時候。大師白天問小白一句,那個某某你還聯系嗎?一提到某某,小白有些火氣,您不是不知道這個人過去是怎麼對我的,後來還把我拉黑,不好聯系!然後,小白還抱怨了幾句。

大師不再說話。這事好像過去了。

晚上小白的大腦突然靈光一閃,思考大師為什麼要跟他講那句話,然後,跟大師發微信,大師,其實要聯系某某還是可以的,電話号碼我還有,如果電話打不通,我還有他朋友的聯系方式。

大師回複,嗯!

這裡面大師一直在考驗小白一個東西,就是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種整體思維有沒有刻在小白的大腦裡。

當小白第一反應有疙瘩的時候,說明已經陷入自己的主觀世界裡了,隻注重自己的主觀感受,忽略了客觀。小白的主觀認為,别人把我拉黑,夠丢我面子的了,我憑什麼還要跟他聯系?這老人家哪壺不開提哪壺!小白這樣思考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限制自己的思維。

即使真的不想聯系,也可以跟大師說,大師,到目前為止,我對把我拉黑的人,我還做不到繼續跟他聯系,可能過一段時間,我價值更加中立的時候,我想是可以的。

隻要小白第一反應主觀一天,就說明他沒有足夠的包容心去容納萬物。一個人沒有博大的胸懷,是難以成事的。即使大師談笑風生,小白也經常保持警惕,這老人家是不是又在考驗我。

如果哪天小白沒有這個警惕心,而且很輕松和大師交談的時候,說明所有的知識已經存到從動系統裡。至此,小白的認知又會得以提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