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多年前的生物長什麼樣子?連雲港東海縣的一位市民宋先生的發現,或許能夠解開答案。他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平日裡也會拿着相機在周圍轉悠拍攝昆蟲。
近日在經過小區池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水裡面有些奇奇怪怪的蟲子,這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興趣,于是趕忙将這些蟲子拍了下來。
從外觀上看,這些蟲子長得跟蝦比較相似,也像蝌蚪。宋先生回家後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這些蟲子跟2億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鲎蟲”很像,後來經過專家确認,這就是鲎(hou)蟲。
俗稱“三眼恐龍蝦”,中國僅發現1種
鲎蟲是一種淡水生甲殼類動物,根據已有的記載顯示,世界上一共有9種鲎蟲,日本發現有三種,而我國僅發現一種。
鲎蟲身體顔色偏深灰綠色,長有背殼且背殼呈橢圓形,腹部柔軟靈活且細長,尾巴成叉狀。
背殼的身體一共分成40節左右,體長在10厘米左右,還有一些像葉子一樣的附屬肢體,這些附屬肢體的數量能達到70多對。
鲎蟲俗稱“三眼恐龍蝦”,一個蟲子為什麼會有這麼霸氣的名字呢?主要是因為它經過了恐龍時代而沒有滅絕,又因為身體兩側有黑色的複眼,中間還有一隻白色感光的眼睛,所以才得名“三眼恐龍蝦”。
不過與這個霸氣側露的名字不同,它在我國民間的叫法就比較平平無奇了。比如在河北廊坊,人們叫它“花花鞋”;在内蒙古興和縣,人們叫它馬蹄兒或者翻車車。
鲎蟲是典型的水底栖居動物,下雨天所形成的天然池塘經常會發現它們的身影。它們具有很強的生命力,2億多年以前就在地球上存在了。
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都很常見,相信許多人還有印象。小時候喜歡捉這種動物來喂雞,也抓來玩,尤其是一些雨後積水裡,數量很多,不咬人,也無毒無害。
大人們都喜歡叫它“血簸箕”,因為它的背殼像農村的簸箕,用手一按會冒出紅色的液體。
成蟲能活90多天,蟲卵休眠25年仍能活
鲎蟲的壽命不算長,大約隻有90多天,但它們産的卵卻強悍得不得了。鲎蟲的卵生命力極強,不怕幹旱,如果環境缺水變得幹旱,這些幼蟲卵就會受到刺激從而進入一個生物界的特殊現象,被稱為“滞育期”。
簡單來說就是不發育了,進入休眠階段。這點跟水熊蟲有點類似,水熊蟲也是當環境變得極度惡劣時,也會進入脫水休眠狀态。
直到下一個雨季來臨,低窪的地方又重新形成池塘,接收到信号的幼蟲卵,會終止休眠,再次進入發育直到幼蟲破殼而出。
根據研究,鲎蟲卵的滞育期能達到25年以上,也就是說一個25年前的休眠蟲卵,當你重新将其投入水中,它還能孵化,相當強悍。
鲎蟲是能夠孤雌生殖的,這也就意味着它能夠産兩種卵,一種是夏卵,一種是冬卵,孤雌産夏卵,兩性生殖産冬卵。
夏卵一般當年就孵化成蟲了,這保障了鲎蟲居群的數量。對環境耐受能力強的一般都是冬卵。
鲎蟲的幼蟲想要成長為成蟲,需要經曆多次脫殼,大概是每日一脫的樣子,在30天内便會進化為成蟲。
成蟲的體型在2-10厘米區間内,至于能夠長得多大?則取決于它們所處的環境優劣,如果給足夠的陽光和食物,它們的體型就會明顯偏大。
日本農民曾用它代替農藥,也有人當成寵物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就是當一個地方積水很久之後,就自然會誕生一些魚,那麼這些魚是從哪來的呢?如果沒有人工放生以及與外界江河相通,那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水鳥攜帶過來的。
水鳥的羽毛往往比較濕潤,能夠藏納住魚卵,并且保持活性,這些魚卵就能跟着水鳥擴散至另一片水域。
因為鲎蟲的卵有“滞育期”這一個強大的設定,所以它們也能随水鳥擴散至更遠的地方,這也是鲎蟲能夠廣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鲎蟲栖居在水底,以一些有機體的碎屑或者水中小生物為食,早在20年代初,日本就發現了有除草的功能,于是後來一些農民就拿它們充當水稻種植的農藥代替品,讓鲎蟲把農田裡的雜草去掉,好讓水稻生長得更好。
另外,在日本、中國台灣等地方,也有人将鲎蟲當做寵物飼養,跟我們養金魚、蝌蚪等沒啥兩樣。
不過鲎蟲對水質和水溫有一定要求,所以在飼養的時候盡量用純淨水模拟新積的雨水環境,水溫控制在20-25度左右。
鲎蟲在我國華北、東北、華東、華南均有分布,而且随着生長環境的改善,物種還會越來越廣泛。
雖然很多蟲子都是人們讨厭的對象,但鲎蟲不咬人,也無毒無害,應該能得到大家的喜愛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