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不恥下問全文論語

不恥下問全文論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7 04:33:35

不恥下問全文論語?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不恥下問全文論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不恥下問全文論語(天天論語筆記83敏而好學)1

不恥下問全文論語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是衛國人,他對衛國的這個孔圉很熟悉也很不滿。子貢搞不懂衛國國君為什麼會給這個爛人這麼好的一個美谥。夫子說,這個人爛歸爛,但他聰明、好學、謙虛,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所以死後,衛國國君賜予他“文”的美谥。他也配得上“文”這個谥号。

夫子評價人曆來以中正客觀為原則,并不吹毛求疵,以偏蓋全。比如《憲問》篇中,他評價管仲,批評管仲“器小”、“不儉”、“不知禮”等等一堆問題,但同時肯定管仲的仁:“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夫子不會因為你有毛病就否定你的成就。

夫子對衛國大夫孔圉的評價也是中正客觀的。他說孔圉這個爛人配得上“文”這個谥号,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谥号?怎樣的人才配用“文”做谥号呢?

谥号

谥号就是對一個人死後用來蓋棺定論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言簡意赅的評價文字。人死之後,後人對其生平事迹的是非功過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的評價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谥号始于西周,曾廣泛通行于漢字文化圈。曆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人物死後,朝廷通常會給一個谥号。周穆王時期給死者加谥的做法就已比較普遍。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谥法”制度,周朝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都有谥号的資格。直至秦始皇廢除了谥法,他認為這種做法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是對死者的大不敬。西漢建立之後又恢複了谥号制度,但漢朝規定隻有封侯以上者有得谥資格。到唐朝規定二品以上官員有得谥号資格。一般文人學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廣谥,與朝廷頒賜的谥号不同。

最初的谥法隻有“美谥”、“平谥”,沒有“惡谥”。善、惡“谥号”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行為被谥為“厲”。谥号的選定根據谥法,谥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确定谥号時選擇。這些字大緻分為褒揚性的“美谥”、憐惜性的“平谥”和貶義性的“惡谥”三種。

美谥:也稱褒谥、上谥。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中谥:也稱平谥。如:懷、悼、哀、闵、思、殇、惠。有點同情的意味。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為思宗。“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惡谥:也稱下谥。如:厲,靈、炀等。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并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谥”。“炀”表示“好内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内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私谥:上述三類谥号一般屬于官谥。官谥之外還有一種私谥,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興盛于漢朝。

議定一個人的谥号也不是後人想怎麼給就怎麼給的,一般按照《谥法》的規定來挑選文字。也有過皇上的繼承者想美化自己的父皇而被谏議大夫、大學生否決的例子。

《逸周書·谥法解》說: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于牧之野,終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其中對“文”谥的規定為: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因為孔圉具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特點,不管你子貢喜歡還是不喜歡他,他符合《谥法》的定義。所以夫子說他配得上“文”這個谥号。

孔文子及其家人

那麼孔文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憲問》篇中記載,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仲叔圉”即孔圉,也就是本章所說的孔文子。他與祝鮀、王孫賈都是衛國的大夫。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無道,他為什麼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孔圉不但具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品德,還是個善于“治賓客”的優秀外交家。孔子在衛國呆了很多年,對衛國的政情也非常了解。子路還擔任過孔圉的兒子孔悝的家宰。也有說子路擔任的是孔圉的家宰。子路為這家人而亡命衛國是有确切記錄的。

孔圉跟孔子都姓孔,他們到底有沒有宗親關系,不知道。孔子家曾經也屬于宋國的高層,不過是後來敗落了來到了魯國。孔圉是衛國大夫,在衛靈公、衛出公兩朝衛君身邊為官。據說這個孔圉在男女關系上比較爛,不過對春秋時期的高層來說這個也算不得事。叔梁纥不過一個小小的鄒邑大夫,七十多歲了還跟孔子的母親野合才有了孔子。拿這個說事不屬于曆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

《左傳》有關于孔圉的記載,其中還提到孔子阻止了孔圉派兵攻打太叔疾。《左傳·哀公十一年》:“冬,衛大(同“太”)叔疾出奔宋。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誘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為之一宮,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奪其妻。”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衛國太叔疾逃到宋國。當初,太叔疾娶了宋國子朝的女兒,她的妹妹随嫁。後來,子朝因故逃出宋國。孔文子就讓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兒,然後把自己的女兒孔姞嫁給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卻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誘出來,安置在“犁”這個地方,還為給修了一所宮殿,就好像他的第二個妻子。孔文子為此事大為惱恕,準備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勸說孔文子打消念頭。最後孔文子把女兒強行要了回來。

朱熹的《論語集注》說“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孔文子想要攻打疾,結果疾又逃到了宋國,孔文子就将女兒嫁給了太叔的弟弟遺。

這個孔圉把個女兒嫁來嫁去的,就像兒戲。這跟孔圉自己亂搞男女關系一樣還不算什麼爛事。我們來說說孔圉家深度參與衛國王位繼承的這件爛事。

衛靈公迷戀夫人南子,南子當然希望廢掉太子蒯聩立自己的兒子郢為太子。蒯聩自然與南子交惡。蒯聩欲殺南子被南子發現,告知靈公。蒯聩逃往宋國,沒得到什麼幫助,又投奔晉國趙氏。靈公四十二年(前493年)春,靈公欲立南子之子郢為太子。公子郢可是個人物,他不貪圖王位,堅決推辭不受。靈公一死,南子讓公子郢繼承靈公之位,公子郢說本應該由太子蒯聩繼位,既然太子已經逃離了衛國,就應該由太子之子辄(zhé)即位,于是辄即位為衛出公。

可憐的衛出公怎麼也想不到做了十二年衛君以後,自己的親生父親蒯聩還會回來搶奪王位。這裡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孔圉之妻伯姬,衛靈公之女、蒯聩之姐,孔悝(kuī)的親媽。孔悝是蒯聩的外甥,但他并不贊成蒯聩回來争兒子的王位。可是孔悝的母親伯姬在孔圉死後,與英俊漂亮的仆人渾良夫私通,蒯聩支持她這一段愛情,并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聩的内應。迫不及待地謀立蒯聩為衛君,并脅迫孔悝殺掉衛出公,出公逃去了魯國。蒯聩趕走了兒子,自己做了衛君,是為衛莊公。此時子路在孔悝家做家宰,他原本已經出城,完全可以安全離開。為了仁義道德,他毅然返回城中幫助孔悝,在别人的父子之争中做了犧牲品。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文子是個爛人爛家,但這并不影響孔子對他的正面評價。還給我們留下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成語。這兩個詞語也是孔子自身的寫照。孔子就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典範。“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向老師、長輩求教,還求教于一般看來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

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邊教邊學,教學相長,向自己的學生學習,發現自己不對,馬上改正。二是向普通百姓學習,他的很多關于禮的知識就是從民間學習來的。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三是随時随地學習,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四是帶着問題學習,把學與思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真正學會、學透。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對照孔子的治學,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态度和學習方法?

道客村曰:

敏而好學能立世,

不恥下問謂之文;

但凡心中存一念,

人生處處皆學問。

【注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圉這個爛人一個‘文’的美谥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的谥号叫‘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