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得了兩個圖文青雲獎勵,做夢都沒夢到的好事讓我遇上了。
我跟爸爸說:“我在今日頭條寫作賺錢了”,爸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
我說:“爸,我用稿費給你換個好手機”。
我以為爸爸會說,舊的還能用,别亂花錢。沒想到他說:“買吧,閨女自信真好!”
昨天,有粉絲私信問我在寫文時有沒有小竅門,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這麼久以來的所想所得有必要拿出來回饋一下粉絲朋友們了。
以前沒有底氣,但在10篇文章得了5個青雲以後,我覺得是時候了。
頭條創作者的三種境界
我認為今日頭條的創作者之路,分以下三重境界:
①未過原創: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次原創被拒,再來一次!);
②未得青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别人都得青雲獎了,我啥時候才能中?);
③拿不下第二篇或更多青雲:有心栽花花不開,為伊消得人憔悴(得了第一篇,第二篇在哪裡?)。
很榮幸,這三段路我都經曆了,不能說驚心動魄吧,起碼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于我而言,最難的不是首篇青雲,而是首篇到第二篇的這段路,很幸運,我挺過來了。
我希望記錄下這段心路曆程,給還在奮鬥的小夥伴一些啟示。下面主要就寫作過程、優秀創作者具備的素質兩點主要談談。
寫作過程
寫文需要經曆準備、構思、成篇、修改等階段,我将自己構思青雲文的過程拆解成如下6個步驟。
01準備工作
①多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看什麼?
看大師的作品、看經典書籍,購買優秀出版社的譯本,從創作源頭上保證輸入的質量(這一步很關鍵)。
有人說,暢銷書也很好,的确,有些書籍确實看完也能有收獲,但是暢銷榜的書籍對我來說就如同快餐一樣,看完便丢在一邊,絕不會再翻第二遍。
有人說,通過聽音頻,看電子書,看某某名人的課程照樣可以學到東西。
但是我想說:手捧經典書籍,遇到重點劃出來,過後翻回去重看、看到深有同感之處會心一笑、看到作者幽默的筆下刻畫出立體的人物捧腹大笑,這些經曆和感受唯有大師寫就的書籍能給予。
培根曾說:“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确。”
經典之所以稱其經典,在于其作品的生命力和創作者的人格魅力,一部作品能夠流傳下來,本身已是傳奇。
我看書有個習慣——“追本溯源”。
最近在學習兒童敏感期的相關知識,入手了孫瑞雪的三本書。
翻閱其《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發現孫瑞雪的理論來源于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于是我又購買了蒙台梭利全集(5本)。
在我心中,蒙台梭利的書籍就是大師筆下的經典,而其他作者從蒙台梭利教育觀引申出來的理論可以暫時放一放或者幹脆不看。
②多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閱讀理論而不加以思考,猶如“囫囵吞棗”,如果不帶着求知的欲望去打開一本書,而是随意性的翻看,等于白看。
翻開一本書,絕不是讀完了就止步,而是要聯系自身,聯系實際,好好地琢磨一番。
比如我的第二篇青雲文章《孩子不愛看書,錯,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教你如何實現親子共讀》,裡面提到了松居直的三本書,其中《幸福的種子》我從頭至尾看過不下10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受,我曾給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時說:“是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做母親。”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作者柯維在書中講到:“所有事物都需要經過兩次創造。第一次在大腦中構思,第二次用行動付諸實現。”
世人常用“倚馬可待”來形容一個人才思敏捷,若沒有多讀多想的工夫,任何人也成不了天才。
所以,讀書多思考,遇事勤思考,長此以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才會有所提升。
③多寫
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賈島
我是在學習寫作的同時學會了給自己畫眉毛,我曾總結道:
文章寫不好怎麼辦?多寫!
眉毛畫不好怎麼辦?多畫!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畫眉和寫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人畫眉前必須對自己的臉型、眉形有所了解,就好比一個人對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擅長的題材要熟悉一樣。
想要畫出兩條滿意的眉毛,重要的是拿起眉筆開始畫,畫一次畫不好,畫兩次,兩次畫不好天天畫,過個一月半載,你會發現自己畫得越來越好了,筋骨腕部肌肉運用起來也越來越熟練,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将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寫作的事情上,一定隻有實幹家才能走得更遠,如果整天“空想”當作家,猶如畫餅充饑。如果你不提筆寫作,任何人也幫不上你。
02确定主題
在頭條寫文如果你隻是練筆,完全可以寫一些擅長的題材,但是如果想要沖青雲,文章還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題材稀缺(内容)
角度新穎(觀點)
運筆不俗(文采)
我的第一篇青雲文章《孩子背詩真的會變成一個超級記憶詞庫嗎?不,冠軍告訴你答案》中提了如何教孩子學唐詩。
就目前接觸到的文章來說,這篇文很稀缺。
很早之前,我對于教孩子學詩的文章,僅僅停留在一篇文章羅列幾十首必備詩詞而已,但是在有了和孩子學習210首唐詩的基礎上,我打破思維模式,從實際出發,将兒童心理發展特征、名篇介紹,和經驗分享結合起來,構思成了唐詩育兒這篇文章。
所以,我認為:題材稀缺 經驗累積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競争力。
03列提綱
很多小夥伴留言問我寫作的素材是從哪裡找的?我一般都會回複說:素材不重要,文章的提綱才重要。
我是在寫青雲文的過程中才意識到列提綱的重要性,比如最近完成的“焦慮三部曲”(育兒焦慮、生育焦慮、生存焦慮)都是勝在大綱。
通常完成一篇文章,我都會有五張草稿紙,這些稿紙我不會扔掉,而是收集裝訂成冊,每當一篇文章寫不出來的時候,我都會翻看之前自己的創作過程,這一點讓我很受用。
這珍貴的五張稿紙包含:
第一張:羅列主題關鍵字
第二張:補充關鍵字
第三張:從關鍵字提取重點,形成文章大綱
第四張:修改大綱
第五張:初稿完成後,把大綱抄下來,看看彼此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嚴謹。
有一位寫作老師曾經說過,我們寫文需要靈感,但是又不能依賴靈感。
如果沒有靈感怎麼辦呢?
你可以通過羅列關鍵字實現自由聯想(此過程稱之為寫作的頭腦風暴),将你想表達的内容全部鋪展開來,然後開始謀篇布局。
這個過程就跟打仗一樣。
你要知道哪些部分放在前,能起到引導讀者的作用,哪些居于中部能夠承上啟下,哪些放在結尾能夠發人深省。
這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總結概括能力,很考驗一個人的韌性。
04成篇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好文章不是一下子寫出來的,包括一個段落,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寫到自己滿意。
《寫出我心》一書的作者在書中寫道:“寫作時,不要說:“我将寫一首詩。”這種心态會使你當場呆掉。盡量不對自己有所期許,坐在桌前說“我有寫出世上最爛垃圾的自由。”
我對自己成篇前(初稿)的态度僅僅是将框架的内容填滿即可。
有了這樣的期許之後,當寫完初稿時,我覺得自己的文章已經完成了大半,剩下的“工程量”隻需改改改即可。
寫作過程中,往往在初稿完成之前,很多人都會否定自己,但是我覺得:寫文是不斷鼓勵自己前進的過程,要學會自我激勵。
05反複修改
一切初稿都是臭狗屎——海明威
一篇文章寫完後,我會通常看不下20遍,每一次從後台草稿箱點擊進去,都要将文章從頭捋一遍,每修改一遍,自己就滿意一分,多修改幾次一篇文章的“自我滿意度”就會達到十分甚至更高。
著名散文作家楊朔曾說:“我的散文是改出來的,我的手稿總改的密密麻麻。”他的《雪浪花》手稿全文不過3000字,修改的地方有200多處,沒有改動的句子僅剩15處。
這一點我深有同感,在文章的主題和邏輯框架沒有問題的前提下,有時候修改文章會将一整個段落全部推翻,重新行文,因為從上下文來看,非如此,才完美。
葉聖陶與夏丐尊先生在《文心》裡有這樣一段話:“做成了最好自己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
魯迅在《答北鬥雜志社問》中也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将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所以,文章字字千金,字、句、段都是為文章主題服務,須将毫無關系或者關系不大的部分盡可能删去為宜。
06克服寫作瓶頸
就目前的寫作經曆來看,我所遇到的寫作瓶頸分兩種:
①一篇文章寫作過程中遇到寫不出來,寫不下去的情形;
②一篇文章寫完之後不知道下一篇該寫什麼?怎麼寫?
面對前一種情況,我的态度是“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段落或者一篇文章寫不出來可以暫時先放一放——等待“自然熟”的過程。
有時候你可能冥思苦想一下午始終寫不好一個部分,有時候你可能坐在電腦前文思泉湧,噼裡啪啦敲出好幾千字。
面對後一種情況,我的态度是“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我通常都會在寫完文的第二天讓自己徹底放空一下,幹點其他的事情調節一下心情,即使看書,我也會刻意避開育兒類的書籍,而是翻一些雜志、散文等看起來無用、對育兒寫作沒有任何幫助的書。
寫作過程中,任何人寫作都會遇到瓶頸,如何克服,将是創作者們始終追尋的答案。
古人用“文如其人”形容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而我也覺得,寫文,首先要立身,身正才能筆直。
優秀創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01說話開門見山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産生的影響。
放在一篇文章中,就是創作者必須要有開門見山,即迅速破題的能力。
在這裡,推薦一篇頭條優秀小夥伴的文章作為論證。這是我目前見到最優秀的破題——38字即表明主旨。
生活中,我們絕不喜歡和一個唯唯諾諾、吞吞吐吐的人打交道,閱讀文章同樣如此。
有時候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費了好大的力氣(篇幅)才說清楚想要講什麼,通常這樣的文章跳轉率是很高的。
在我看來,優質與非優質文章的第一條衡量标準便是說話開門見山。
02良好的寫作習慣
亞裡士多德曾說:“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異的成績來自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寫作過程中多半會遇到注意力不集中、時間不夠用等困惑,在這裡,我建議:
①早起
②寫作時不要使用手機
③手機不要拿到卧室
④盡可能早睡
⑤寫作需要儀式感
早起思路清晰,可以排除一些幹擾、潛心創作,這個時間段對從事寫作的媽媽們來說尤其珍貴;
寫作時不使用手機可以使精神保持高度集中,免受各種信息的幹擾;
手機不要拿到卧室、盡可能早睡,隻有每天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在寫作之路上長久堅持下去。
古人臨摹書法講究“焚香沐浴”,可見保持身心的空靈對于提筆創作來說有多麼重要。
而我在寫作時,雖不至于像古人般虔誠,但也會給自己營造一些儀式感:
比如将桌面收拾的幹幹淨淨,書籍摞得整整齊齊、筆必須放在筆筒裡……
總之,眼睛所到之處,見不得一絲雜亂,包括地面,我在寫文前都會拖得幹幹淨淨,一塵不染。
法國童話《小王子》中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一個人在生活中如此,寫作時尤其要堅持,寫作的過程更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03“真實”的創作态度
隻有真實地寫真實的身邊瑣事,才能真正撥動千千萬萬平常人的心弦。——季羨林
我所理解的“真實”的創作态度包含兩點:
①寫真事
②求真的創作态度
嚴歌苓曾說“寫得最好的一定是親身經曆的”。
生活中,我們一定不喜歡和一些虛頭巴腦、狐假虎威的人打交道,同理,寫作,一定也要從自己最熟悉的經曆、經驗出發,隻有寫自己熟悉的才能感染讀者、打動讀者。
如果一篇文章你寫起來痛苦不堪,那你一定要學會實地收集素材。
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搜集素材、實地調研、體驗生活。他去煤礦多次和工人們一起下到千米井下現場,體驗煤礦生活,由此搜集和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所以,對于一個創作者來說,認真做人,用心做事,吾手寫吾心最重要。
文章開頭,我提到了頭條創作者們的三重境界,其實還有第四重境界:
得了青雲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見風舞、見花開)
在我眼中,登科之喜和青雲之樂可相提并論。
青雲最可貴的不是一次,而是兩次,三次,很多次……
最後,借用阿根廷作家博爾赫茲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我和頭條的故事#
(本文為淑的寶麻麻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感謝閱讀——
參考書籍:
《從零開始學寫作》
我是@淑的寶麻麻,愛好古典文學和育兒心理,左手帶娃,右手碼字,歡迎關注,一起探讨詩詞育兒、科學育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