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當年的洛克

當年的洛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1:13:51

早就聽說過叫“洛克”的一名傳奇人物。

2008年夏在雲南麗江白沙鄉玉湖村(雪蒿村)參觀洛克故居時,好友田松向我好一頓推薦洛克。他一直關注着洛克對納西文化的研究,希望我能關注洛克的自然探究。

幾年後,有到夏威夷訪學的機會,想起田松的話,我便打起洛克的主意,随後以研究洛克為名撰寫的申請報告迅速得到批準。在夏威夷一年當中,我參觀了洛克晚年居住的大房子,拜祭了其樸素的墓地,更有機會不斷爬山觀賞洛克當年考察過的衆多本土植物,最好看的是半邊蓮亞科和檀香科的一些種類。

我在夏威夷大學圖書館仔細閱讀了薩頓(Stephanne B. Sutton)撰寫的《洛克傳》(2013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若虹的中譯本《苦行孤旅》)。在福斯特植物園拜訪洛克的遺囑執行人韋西奇(Paul R. Weissich,1926-2018.01.24)時,老先生拿出洛克生前經常使用的小皮箱,向我展示洛克的諸多小件遺物。2012年回國,我寫了文章“洛克與夏威夷檀香屬植物的分類學史”,出版了《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現在,我又幸運地先睹李瑞榮(“花間”)撰寫的十分精美的300多頁的“洛克線”博物學大作。所有這些,都讓我進一步了解洛克,欽佩洛克。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1

1960年的洛克,劉華傑提供 ( 其訪問夏威夷時洛克遺囑執行人贈送)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2

洛克1908年采集的一份大戟科植物标本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3

《洛克線植物記》; 花間 著;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22年9月

在中文世界中,實際上流傳着兩個“洛克”,交談中有時會誤指。一個是美籍奧地利人洛克(Joseph Francis Charles Rock,1884-1962.12.05,中文名也叫駱約瑟),一個是英國人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前者是博物學家(naturalist),後者是哲學家,兩人我都非常喜歡,他們做事非常紮實、靠譜。本書涉及的以及上一段讨論的,都是第一位洛克,即作為博物學家的洛克。

為何特别強調他的博物學家身份呢?因為我喜歡博物學和博物學家?不全如此。洛克去世後,第二天夏威夷當地媒體刊出的訃告中說“世界著名博物學家洛克昨日逝世于檀香山, 享年79歲”(Honolulu Advertiser,1962.12.06),訃告的标題也提及他是博物學家。綜觀洛克一生,他是地道的博物學家,他研究的範圍和方法與達爾文、華萊士完全一緻。洛克還有植物學家、植物采集家、科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攝影師、民族學家等稱号,比較起來,博物學家最恰當。

李瑞榮撰寫的是什麼類型的圖書呢?在我看來,它是向博物學家洛克緻敬的一部非凡博物學作品。“洛克線”的命名,就飽含着戶外愛好者、博物學家對洛克的崇敬之情。

大約半年前,瑞榮向我提及行走“洛克線”,講述了令人興奮的野外經曆。特别向我展示了目前本書210頁“蝴蝶石”的兩張照片,一張是洛克1926年拍攝的,一張是瑞榮2020年拍攝的。多少個日夜過去,大自然還是大自然,任憑人間滄桑。瑞榮有這樣的毅力和雅興,我非常羨慕,真想能一道前行。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的山野,我也找機會拜訪過若幹,果洛、香格裡拉、泸沽湖、康定、亞丁和稻城都參觀過,但從未離開居民區太遠,沒在那裡的野地紮過營,與瑞榮見識的“野性”差得太遠,跟當地居民交流也差得多。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4

1928年6月,洛克一行第一次轉山考察時曾在蝴蝶石旁紮營。同年8月,探險隊第二次進山時拍攝此片。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5

2021年6月7日,《洛克線植物記》一書花間( 李瑞榮 ) 在同一視角拍攝蝴蝶石。

為表示對曆史上著名博物學家的敬意,人們常以某種形式回訪前輩當年考察過的地方。在國内,《百年追尋:見證中國西部環境變遷》(印開蒲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和《2018重走威爾遜之路:科學考察日記》(姚崇懷、劉勝祥,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就是這樣的作品,其中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中文名也叫威理森)是著名在華博物學家,他寫過《一名博物學家在華西》和《中國:園林之母》。而專門寫“洛克線”,這恐怕是第一部書。偉大博物學家留下的不僅僅是标本、野外筆記、發表的文字等,他們的名字刻寫在那片土地上,他們的氣息、品味和見識似乎“全息”地融進了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以及喜歡他們的人的心靈中,所到之處都有他們的簽名(sign)。這導緻“洛克線”成為一個有魅力的動力學“吸引子”(attractor)。它彙聚着各方追随者、自然愛好者,嘗試以同樣的情懷,見證并感受大自然的精緻和人事的滄桑。

行前周密計劃,艱苦的野外行走和專業記錄,以及事後用心查證、鑒定,在這部書中都有細緻展示,這是此書的第二大特點。比如書中收錄沿途拍攝的大量植物,都給出了分類,給出了學名。就我的一星點植物分類知識來判斷,沒有發現不合适的鑒定。戶外運動在中國已不新鮮,近十幾年飛速發展,但是相當多戶外運動者隻停留在機體鍛煉的層面。不管他們走到哪裡、登上什麼山,都不太在乎從知識、曆史的層面體會山野的奧妙。他們基本不記錄環境、生态、自然物,不進行岩石構造分析和物種鑒别。不能說那樣做沒有意義,在多元社會中,想幹啥就幹啥,不違法就行。但是人們總覺得那樣做可能對不起獨特的美景、物種,也浪費自己的鈔票。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6

《洛克線植物記》一書作者的考察線路和區域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7

洛克線上的新果牛場及盛名的流石坡 花間 ( 李瑞榮 ) 攝影

當年的洛克(以博物踏勘緻敬洛克)8

洛克線上的新果牛場 花間 ( 李瑞榮 ) 攝影

本書第三個特點,拿到書的人能夠最先發現的,便是圖片精美,這反映了瑞榮高超的攝影技術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版式設計也非常不錯。不需我多講,讀者稍稍翻看就能體會到。

第四個特點,本書對所述事件、事物描述準确,時間、地點、線路交待得十分清楚。這對于博物學來說十分關鍵。有的出版社可能覺得這些細節不很重要,甚至可以删除,實際上它們非常有價值,時間愈久變得越有價值。今日的讀者和未來的讀者,不僅想知道本書作者看到了什麼、體驗到了什麼,還可能在适當時候回訪,檢驗或者對比。就像本書作者對待洛克當年的工作一樣。洛克的人類學意識非常強,在博物學家當中也表現比較突出。他的記述,現在已有環境史、生活史價值。

以挑剔的眼光看,本書内容稍顯單薄,對“洛克線”作者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再重新走一次或兩次,相信會有另外的收獲。也可以把它寫成本書的續篇。

最後,還是要提醒部分讀者,野地雖美,但不要輕易冒險。2012年12月兩名登山愛好者在位于河北省涿鹿縣和北京門頭溝景區之間的靈山景區登山時遇難。2017年,兩名驢友穿越陝西秦嶺時遇難,2021年5月上海一名驢友在秦嶺遇難。2021年5月甘肅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越野賽21人遇難,同年11月雲南4名地質調查人員在哀牢山因失溫死亡。從公布的信息看,有關環境條件并不算很惡劣,卻發生了如此大的災難,可見野外并非想象的那麼适合每個人。瑞榮行走的“洛克線”一些路段可比前幾者艱險得多,打算試一試的朋友一定要考慮清楚。設備很重要,但永遠是第二位的,人與大自然打交道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洛克線”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别的地方以及中國之外還有“洛克線”,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希望廣大博物愛好者撰寫更多的“洛克線”之書。世界很大,中國曆史上有徐霞客想法的人卻非常少,我們很缺少麥哲倫、白令、庫克、洪堡、華萊士、斯科特那樣的人物。觀念可以變通一下,中國人要熱愛家鄉、了解家鄉,也熱愛世界,需要了解世界。出國的中國人多了,可是關注域外大自然的,還在極少數。周邊國家的物種和生态我們了解嗎?一帶一路呢?南美洲呢?博物學,在家園和遠方都可以展開,當下的中國這兩方面都需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