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過分誇大課堂“搶答器”的作用
王營(特約評論員)
“準備好了嗎?搶答開始!”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薛峰小學的一節語文課上,三(3)班老師王棟話音剛落,32名學生争先恐後按下手中的電子遙控器搶答問題。據報道,目前該校在三四年級試行課堂“搶答器”系統,方便老師即時了解每名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情況。
據報道,課堂“搶答器”按照以下流程使用: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後,按下搶答器上的數字或字母進行“搶答”,答案随即顯示在電子屏幕上,教師根據電子屏幕上的答案,決定是否需要講解。
不可否認,在課堂上使用搶答器,确實在某種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與舉手回答問題相比,搶答有競賽的性質,學生有新鮮感,參與度高,還可以節省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教師通過大屏幕随時了解學情,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指導。但是,“搶答器”畢竟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可過分誇大其作用。
其一,不利于展現學生思考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顯示屏展示的是學生思考的結果,不能展現思考的過程。學生是怎樣思考的,為什麼會得出這一結果,不可能通過搶答顯示出來。可能還有一部分學生為了搶答,根本沒有思考問題,而是胡亂選擇了答案。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主陣地。無論哪一學科,都需要培養學生動腦、動口的習慣。學生思考的過程往往通過課堂回答問題呈現出來,教師據此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并不重要,思考的過程才是最有價值的。若不重視思考過程,“搶答”和直接對答案其實并沒有什麼本質區别。因而,課堂教學在使用搶答器時,最好與學生的課堂陳述、展示思考過程結合起來。
其二,不利于師生課堂交流。課堂教學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具有高度的互動性和不可預測性,教師要通過學生聽課的表情、回答問題時的表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等,及時調整教學安排和進度,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課堂教學通常不是“直線型”發展,常常“節外生枝”,許多在備課時教師沒有想到的問題,會通過師生的交流暴露出來。
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既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又要通過循循善誘的啟發,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通過有效的師生交流,處理好課堂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從而達到教與學同頻共振的效果。使用搶答器回答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問一答,顯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其三,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多是通過課堂回答問題實現的。因此,不論是語文教學,還是其它學科教學,都要多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提供說的場景,讓學生口頭回答問題,培養學生想說、敢說、說好的能力。通過“說”,師生還可以進行情感交流,融洽課堂氣氛,而使用搶答器回答問題,學生可能會失去表達的機會。
由此可見,學校在運用現代技術時,不能為技術而技術,盲目推廣應用。就課堂使用“搶答器”而言,還要與傳統課堂的師生交流相結合,借鑒其長處,避免其短處。教師可偶爾使用,但不能每節課都使用,更不能用其代替傳統的課堂提問。
随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終端設備逐步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成為輔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的工具。但也應當看到,任何技術的使用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學校和教師不能排斥新技術,但也不可過分誇大技術的作用,技術無論多先進,也隻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學校和教師真正要做的是尊重教育規律。
(作者王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标注來源,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