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張鷟①為河陽尉。有客驢,缰斷,并鞍失之三日,訪不獲,詣②縣告。鷟推窮③甚急,乃夜放驢出而藏其鞍。
鷟曰:“此可知也。”遂令不秣④飼驢,去辔⑤放之。驢尋向⑥昨夜喂處,乃搜索其家,于草積下得之。人服其智。
注釋唐朝的張鷟擔任河陽縣的縣尉。有個人驢的缰繩斷了,連同驢鞍一起失蹤了三天。由于找不到,這個人就到縣衙去報案。張鷟下令立即對案件進行徹底追查,小偷就在晚上把驢放了出來,但是把驢鞍藏了起來。
張鷟說:“這下可以知道是誰偷的。”于是下令不給驢喂飼料,除去缰繩把驢放了。驢尋找到昨天晚上喂它的地方,張鷟命人搜查這個人家,在草堆下面找到了驢鞍。人們都佩服張鷟的智謀。
文言知識
說“向”:“向”的本義是“朝北的窗戶”。
“向”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縣令和縣尉
縣令是古代一個縣的行政長官,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秦漢時期,萬戶以上的縣官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稱縣長。
唐朝以後統稱縣令。
宋朝時,常派遣朝中官員為縣的長官,稱“知縣事”,因而有知縣的名稱。
明清沿襲宋代的知縣制度,稱為知縣。
縣令下面還有縣丞、縣尉、主簿等。
縣丞相當于副縣長,輔佐縣令行政。
縣尉相當于縣公安局長,主管治安。
主簿大緻相當于秘書,主要負責文書等。
人物介紹張鷟,字文成,号浮休子,唐朝人。他名字中的“鷟”字據說來自于一個夢境。
張鷟小的時候,有次夢見一隻紫色的大鳥,落在到庭院裡不走了。他的祖父覺得紫色的大鳥是鳳類的鸑鷟(yuè zhuó),是鳳凰的輔弼之臣,預示着孫子将來要當宰相輔佐皇帝,就給他取名“鷟”。
後來張鷟在唐高宗調露年間考取進士,他寫的文章在當時非常有名,水部員外郎員稱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銅錢,萬選萬中。
張鷟因此獲得了“青錢學士”的雅稱,這個雅号後來成為典故,比喻才學高超的人。
但是張鷟的性格急躁,行為放蕩,不檢點小節,受到其他官員的鄙視。
在官方的典籍中,張鷟連獨立的傳記都沒有,他被世人所知,是因為他的孫子張薦的傳記中記載了他的生平。
出處南宋·鄭克《折獄龜鑒》
啟發與借鑒
張鷟利用動物的本能,讓驢自己找出了盜賊,可見他有着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嚴謹的邏輯推理。
智慧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于思考,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去發現和把握事物背後的規律,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