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林華撰文/攝影(作者系中國日報攝影記者)
傍晚時分的高原上,光照依舊強烈。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塔拉灘光電園區,恰蔔恰鎮上塔邁村的藏族牧民索南卓瑪騎着摩托車穿行在深藍色的光伏闆間,驅趕羊群回圈飲水。
牧民索南卓瑪騎着摩托車在塔拉灘光電園區裡放羊。
一隻野兔在光伏闆之間跳躍而過。生态改善後,園區吸引了許多野生動物栖息。
龍羊峽水光互補發電站的講解員楊若怡向來賓介紹當地生态逐漸向好的過程。
光電園區的工作人員正在清洗光伏闆。
俯瞰塔拉灘光電園區裡的光伏闆和羊群。
在光電園區放羊,是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2012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在塔拉灘修建當時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10年後,塔拉灘的光伏園占地面積達到609平方公裡,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8430兆瓦,仍是全球最大裝機容量的光伏發電園區。
塔拉灘海拔将近3000米,陽光強烈,不适合植物生長,原本的荒漠化率高達98.5%,所以光伏電站才選擇建在這裡。塔拉灘的風沙大,光伏闆很容易被大風卷起來的沙石損壞。于是,工作人員撒了不少草籽,用來防風固沙。
按說在這麼貧瘠的地方,草不可能長得太好。沒想到的是,這裡的草卻一個勁兒瘋長,光伏闆下面成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原。“光伏闆的鋪設,減少了風對植被的影響,我們日常清洗光伏闆的水會流至地表,對草地又有一定的滋養作用。”黃河水電公司海南分公司總經理朱明成如此解釋。
草長起來了,沙也固住了,但新的麻煩也随之而來——草雜亂無章地生長,遮擋住光伏闆,降低了光伏闆發電的轉化率,并且冬天還存在火災隐患。工作人員曾經試過人工除草、灑除草劑,甚至還想過幹脆把光伏闆架高,但這些方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與其花錢雇人來割草,還不如讓牧民來放羊。”朱明成回憶當時的靈機一動。園區邀請周邊牧民進入光電園區養起“光伏羊”,“我們免費修建了4座羊圈,讓‘光伏羊倌’零成本幹起老本行。”
索南卓瑪就這樣把自家的羊群趕到了園區放牧。這裡的草足夠喂羊,光伏闆的陰影也特别适合羊群休息,而羊糞又成為草的天然肥料。談起如今放羊最大的不同,索南卓瑪說:“羊吃得好,成活率也更高了,現在我的羊群數量比之前翻了一倍,年收入增加了四五萬元。”在光電園區,除了當“光伏羊倌”,牧民們還能通過清洗光伏組件、割草等方式增加收入。
塔拉灘的光伏電站既提供了清潔能源,又吸引了牧民回歸,還改善了戈壁灘的生态環境,可以說是一舉三得。海南藏族自治州能源局局長張振飛說,“現在的塔拉灘不僅有8000萬度的年均發電量,還實現了園區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覆蓋率也恢複到80%,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每年的牧草産量達到11萬噸,存欄的‘光伏羊’達到兩萬多隻。”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1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