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文
時光荏苒,四川核地質事業開創已有65年。曆經“工改兵”“兵改工”“屬地化”改革,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己任,堅守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地質勘查事業,從“為國找鈾”到“綜合找礦”,從“地質找礦”到“多元發展”,如今已轉變成适應新時代要求的新型核地勘單位。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實施了一系列以“放棄速度偏好,重視發展質量”為導向的經濟工作舉措,全力推動四川核地質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堅持核地質初心 勇擔公益性使命
鈾礦勘查和綜合找礦取得豐碩成果。65年來,川核地勘人為國家探明20餘處有工業價值的鈾礦床,為我國核工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川北探明并提交砂岩型鈾礦床,摘掉了四川“紅盆”無鈾的帽子;在滇西探明數個砂岩型鈾礦床,使滇西成為我國重要的鈾成礦帶;在川西北若爾蓋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成果,使其成為我國最大的碳矽泥岩型鈾礦田和重要的鈾資源大基地;在西藏首次發現鈾礦并取得找礦突破;在青海柴達木盆地首次提交砂岩型鈾資源量。
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屬地化以來,克服非鈾礦産工作基礎薄弱、無礦産資源地等困難,始終堅持“以擁有優質礦業權為核心的地質找礦工作”的指導思想,一直緻力推動礦産勘查開發工作,積極開拓四川、青海、西藏、新疆、雲南、貴州、内蒙古等區域市場,多渠道多方法謀求資源突破,先後完成1∶50000區調填圖54幅,提交大型規模礦産地3處、中型規模礦産地7處、小型規模礦産地4處,探獲金資源量102.91噸、鉛鋅資源量92萬噸、煤資源量2.02億噸、氧化锂資源量2.16萬噸、稀土資源量14.80萬噸;落實了以四川冕甯縣張家坪子金礦、四川馬爾康市地拉秋锂礦、四川黑水縣徐古錳礦和西藏察隅縣那阿鎢礦、雲南瀾滄縣上允稀土礦等為代表的一批遠景好、潛力大的多金屬優質礦産地,其中四川冕甯縣張家坪子金礦和雲南瀾滄縣上允稀土礦達到大型規模,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
劉健(右一)調研鈾礦勘查項目并慰問項目組成員
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大力實施綠色勘查和環境保護,在四川若爾蓋鈾礦整裝勘查區嚴格落實以生态文明建設統領礦産資源勘查開發的總要求,針對四川若爾蓋地區生态脆弱和氣候條件惡劣等特點,優化地質勘查方法,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在提高鑽探生産效率的同時有效降低對當地生态環境的破壞。一是大力實施綠色勘查,注重邊施工邊治理。二是開展綠色勘查技術及方法研究。結合勘查工作開展了“勘查區有效物探找礦方法組合研究”“四川省若爾蓋鈾礦田成礦規律和深部勘查模型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礦理論到找礦實踐的科技創新體系,實現了“以鑽帶槽、一位多孔”的定向分支鑽探技術,最大限度降低了對工作區内環境的影響,有效保護了脆弱的生态環境。三是加強生态環境保護與恢複。強化環保意識,加強對駐地環境和野外施工現場環境保護措施,并根據勘查區實際情況,及時修複生态環境。整裝勘查區于2016年被《中國礦業報》評為全國兩個綠色勘查探索與實踐先進典型之一。“若爾蓋縣降紮鈾礦床向陽溝-雪蓮溝地段鈾礦普查”項目是四川省第一個通過綠色勘查驗收的項目,也是全國首批18個綠色勘查示範項目中四川省唯一入選項目。
利用專業特長,積極為搶險救援、應急救援作貢獻。一是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積極推進國家核應急救援西南地區工程搶險分隊能力建設,健全應急組織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積極承擔軍工核設施及周邊地區汛期地質災害巡排查和震後軍工單位周邊地災治理任務,實現了涉核岩土工程領域的技術突破,承擔完成的“XXX廠場區震後地質環境穩定性研究與評價”2013年獲工信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是受四川省核應急協調委委托,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承擔了四川省核應急技術支撐職責。三是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優勢,主動作為,全面參與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被四川省應急委員會辦公室列為“四川省應急工程搶險救援隊”。局屬單位已成為省級和部分市州相關專業應急救援重要支撐力量。
積極做好放射性資源管理及環境治理工作。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四川省放射性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盡職盡責履行放射性資源管理職責,完成環境治理任務。通過定期現場檢查和重點項目監管等方式,把控項目的技術、質量和安全,确保全過程、各環節高質量完成相關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迄今為止,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在四川國土放射性環境影響重點區域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對多個鈾礦地質實驗室、污染場地實施了退役和治理,既利國利民且保護了環境。其中,四川若爾蓋地區鈾礦地質勘探設施退役整治工程獲得2013年國際礦業大會“最佳社會責任獎”,“若爾蓋高原地區鈾礦勘探遺留設施治理及植被恢複技術研究”獲2010年工信部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培育多元化産業 推動高質量發展
拓展産業領域,壯大經濟規模。1999年,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屬地管理後,全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履行好西南地區軍工核設施安全監督、鈾礦勘查管理和放射性環境治理等職責的同時,大力發展産業經濟,深化與軍工單位合作,持續推動涉核産業發展,做精做優核地質經濟特色,形成了地質礦産、工程建設、特色産業和商貿服務四大産業。地質礦産業主要涉及鈾礦地質、基礎地質、礦産地質、地質災害防治、測繪地理信息、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國土空間規劃、生态修複及環境調查、監測與治理等領域;工程建設産業主要涉及公路、橋梁、隧道、房屋的規劃、咨詢、勘察、設計、施工等領域;特色産業主要涉及核技術應用(輻照加工和輻照化工)、環境保護、中成藥生産與銷售、機械制造、職業教育等領域;商貿服務業主要涉及租賃服務、物業管理、融資咨詢、貴金屬交易、建材交易、油品交易、貨物貿易、酒店經營、房地産開發等領域。工作地域以西部為主,輻射全國,部分單位走向了海外。
目前,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共擁有各類資質257個,其中甲級(壹級)104個、乙級(貳級)111個。包含軍工涉密資質2個、地質類資質144個、其他資質11個。全局擁有注冊執(職)業資格人員623人。
發揮技術優勢,做精做優涉核環境監測、評價、治理工作。
依托實驗室和放射性計量檢定站,以放射性核素檢測和電磁輻射、電離輻射監測為特色,積極開展西南三省核資源勘查、核安全、核應急和涉核環境保護工作。實驗室檢測能力範圍包括23個大類共1100餘項分析檢測項目,其中放射性核素檢驗檢測能力涵蓋11個類别共64項參數,可為各行各業提供涉核檢測服務。
以涉核環境評價為重點,着力于環保咨詢産業,打造了一支省内一流、立足西南、面向全國的涉核環境調查與評價專業化隊伍,尤其在國土及軍工核設施放射性環境調查與評價和以核輻射、電磁輻射類為重點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領域獨樹一幟,為川、滇、粵、藏、青、貴等多個省區涉核産業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
推進供給側改革 實現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長期以來,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用改革推動發展。一是建立完善高質量發展指标體系和制度體系。優化經濟運行監測指标,新建或修訂各類制度上百個,用制度為高質量發展賦能。二是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推動各事業單位搭建全資平台公司,化解同質化經營、重複建設和無序競争等問題。三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建立完善産權清晰、權責明确的現代企業制度。
大力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優化産業結構。鼓勵局屬單位立足資源禀賦、産業基礎、人才支撐、交通區位等,選擇确立産業主攻方向,形成“一隊(公司)一特色”,并配置生産要素,突出比較優勢。二是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在川内與宜賓市、涼山州、遂甯市、資陽市等市(州)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三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2016年開始實施以“去庫存、降成本、補短闆、防風險、增效益”為主要措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效益明顯提升,發展短闆日趨改善,風險防控顯著增強。
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曆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取得較好成果。一是出台了各項制度和措施辦法,堅持組織開展優秀科技成果評選,指導和引領科技創新。二是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政策和産業科技動态研究,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僅2017年至2019年期間,全局共實施各類科研項目92項,投入經費4000餘萬元。三是建立了工程技術中心、智慧城市産業院、教學科研實踐基地、BIM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四是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一批科技攻關項目取得較好成果并實現成果轉化,解決了生産難題。
着力防範和化解風險。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把風險防控工作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風險。一是健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将資産負債率、貸款規模、應收賬款和存貨等指标控制情況作為績效評價的重要指标。二是加強資金和融資管理。加強與中國銀行、成都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易企銀平台”建設,以川核集團公司為依托,構建起内部資金融通的“引水渠”和“蓄水池”,防範和化解資金鍊安全風險。三是大力推動應收賬款回收和存貨處理,應收賬款和存貨上升态勢得到有效遏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