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骞出使西域成就和影響

張骞出使西域成就和影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8:25:02

自周以來,匈奴一直是中國北部邊境的強敵。從秦末到漢初的三四十年間,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武力更是空前強盛。

他們常常四面出擊,占領了亞洲東部沙漠和草原的廣大地區。由于與漢朝邊郡相連,匈奴常常入侵邊郡掠奪人口和财物,給邊境地區造成很大的危害。

西漢初年,由于天下剛剛平定,士兵疲于征戰,經濟也凋敝不堪,因而,對匈奴采取了和親政策,把公主嫁給單于,每年送去大批的絲綢、糧食、酒等,與匈奴結為兄弟,以緩和漢匈關系。

漢朝對匈奴的忍讓,使匈奴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掠奪人畜。特别是雲中、遼東等郡,每年被匈奴殺害和擄去的人口萬餘。“匈奴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西漢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漢武帝繼位後,随着封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國家經濟實力空前雄厚,軍事力量也日益增強,漢王朝反擊匈奴的條件完全成熟了。

張骞出使西域成就和影響(西漢張骞出使西域)1

圖│張骞

漢武帝一改“無為而治”的政策,推行儒家思想,對匈奴的政策便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自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來,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頻繁的讨伐戰争。漢武帝為了擊敗匈奴,截斷匈奴右臂,當他從投降的匈奴人那裡得知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大月氏竟是匈奴的死敵時,于是向全國招募人員,連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這時候,漢中人張骞橫空出世,他首先以郎官的身份應募出使。

漢文帝時期,匈奴連年的征戰,最終征服了生活在匈奴周邊的這些小國和當時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征服焉耆(今新疆焉耆)等國後,長期殘酷的統治西域各族人民,每年向他們征收高額的各種賦稅。基本完全阻斷了這些小國與大漢朝的貿易往來。

雖然如此,但是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南道”,是從玉門關、陽關經鄯善國,沿昆侖山北麓,西行至莎車,再過蔥嶺,到達大月氏、安息(今伊朗)等國。還有一條是“北道”,就是出玉門關、陽關經車師前國,西行至疏勒,再過蔥嶺,到達大宛、康居、奄蔡(前蘇聯土庫曼)。

其實在張骞出使西域之前,這兩路就已成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路。

這兩條道路被匈奴人阻斷後,使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遇到很多困難,因而張骞出使西域,除聯絡大月氏外,大概也肩負着重新打通這兩條道路,以促進中西溝通的曆史使命。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骞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當時,随行的人員有100多人,其中尤以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乃漢姓,堂邑氏的奴隸甘父,為匈奴人,亦稱堂邑父)對他的幫助最大。張骞與堂邑父等人在出隴西後途經匈奴控制的地區時,被匈奴人抓獲,扣留了10多年,并在那裡娶妻,生子。

但是,張骞不忘自己所肩負的重任,始終拒絕投降,“持漢節不失”。

有一次,張骞乘着一個機會,逃離匈奴,曆經艱難,逃到了大宛國。

大宛人聽說漢朝很富庶,很早就想和漢朝交往,現在見到作為漢使的張骞,十分高興,熱情款待了他們,并問張骞要到什麼地方去。

張骞說,是為漢朝出使大月氏。但在路上被匈奴人所攔阻,現在好不容易逃出來,希望能派人護送一下。如果有機會真到了大月氏,将來返回到漢朝,漢朝皇帝将會送給您很多的禮物,會讓您多得數不完。

張骞出使西域成就和影響(西漢張骞出使西域)2

圖│張骞與大宛王交流

大宛王一聽,認為張骞說得有道理,于是,就答應他的要求,馬上為他派了翻譯和向導,送他抵達康居(前蘇聯烏茲别克一帶),康居人又将他們送到大月氏。此時,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殺,大月氏人又立其夫人為王。

大月氏臣服了大夏(今阿富汗北),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統治。由于這兒土地肥沃,物産富饒,生活安定,少有外來的侵擾,又自以為遠離漢朝,大月氏已無東歸複仇之意。張骞曆盡艱辛而來,不想就此而歸。但活動了一年多,一直得不到什麼結果,隻好整裝返回漢朝複命,而漢朝聯絡大月氏抗擊匈奴一事也因此作罷。

張骞等人在回來的路上,沿着昆侖山、祁連山,想取道羌族地區返回,卻再次被匈奴人抓獲。匈奴人将他扣留了一年多,恰逢單于死,匈奴内部因争當單于而發生了混亂,張骞便乘機與其匈奴妻子及堂邑父一起逃出,于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長安。這次出使西域前後經曆了13年,曆盡千辛萬苦,随行的100多人隻剩下張骞和堂邑父二人。漢武帝封張骞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他親身所到過的地方,就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國,加以道聽途說,了解到有關西域的很多情況。他一一向漢武帝講述了這些國家的地形和物産。

張骞出使西域成就和影響(西漢張骞出使西域)3

圖│張骞的出使路線

張骞從大月氏回國的時候,正是漢朝與匈奴發生激戰之時,大将軍衛青與骠騎将軍霍去病等人率軍連連出擊匈奴。由于張骞了解水草分布的情況,軍隊才得以不缺給養補充,所以,以衛尉身份跟随大将軍衛青出征的張骞不久便被封為博望侯。

當時張骞與李廣将軍一起從右北平(今遼甯淩源西南)出發抗擊匈奴。兩人約定異路出擊。李廣的軍隊出擊了幾百裡,被匈奴4萬騎兵包圍,李廣率軍拼死奮戰,但由于張骞晚于約定的時間到達,漢軍傷亡慘重。按漢朝的法律,張骞贻誤戰機,應處于斬刑,于是他用官爵贖為平民。在河西一帶,骠騎将軍霍去病與匈奴的戰争,卻是大獲全勝。

此時,居住在匈奴西部的烏孫,勢力正日漸強大,很想擺脫匈奴的控制。張骞向漢武帝建議:少數民族依戀故土,又貪心漢朝的财物,如在此時多送财物給烏孫,招引他們東歸,仍居住在敦煌與祁連山的故地上,漢朝與烏孫結為兄弟關系,這樣就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臂。而烏孫一旦與漢王朝交好,又可招引烏孫以西的大夏等國歸附漢朝。漢武帝便采納了他的意見,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職,命令他再次出使西域。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骞率領300人,每人馬二匹,攜帶上萬頭牛羊,價值數千萬的黃金和絲織品等禮物,以及随行的持節副使,第二次出使西域。

張骞到達烏孫後,将漢武帝的禮物送給烏孫王,并轉達了漢武帝的旨意,争取烏孫東遷故地。但當時烏孫昆莫(烏孫王稱号)年邁,内部正發生分裂,加上不了解漢朝的情況,因此沒有明确表态。

張骞便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以加強漢朝和中亞地區的聯系,發展貿易往來。

幾年後,烏孫表示願與漢朝結親友好,漢武帝便将江都王劉建之女作為公主嫁給昆莫為妻。張骞此次出使西域,雖然未達到原來的目的,但與烏孫建立了友好關系,對于西域的發展及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義。

張骞出使西域成就和影響(西漢張骞出使西域)4

圖│張骞雕像

當張骞返回長安兩年多以後,他所派遣的持節副使也陸續與出使國家的使節一同回到漢朝,這就更加促進了西北各國與漢朝的交通往來。

張骞返回長安一年多時間便去世了。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大探險家、中西交流的使節,以其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堅強而有毅力的大無畏精神和待人真誠、寬宏大量的性格,為加強我國與西域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溝通中西交流,發展中外友好關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張骞死後,出使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一批批多者達數百人,少的也有百餘人。

由于是張骞開辟了通西域的道路,所以這些後來出使的人都仿效張骞,稱博望侯,以此來取信于西域各國,這就使西域各國人民與中原地區漢族人的往來與日俱增,交流日益頻繁。

西漢在西域的事業,張骞有首創之功。

張骞兩次出使西域,在當時促進了雙方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對後世的影響異常巨大。那麼應怎麼看待張骞出使西域之事呢?

首先,從軍事意義上來講,張骞最初應漢武帝招募出使西域,是準備聯絡與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他曆盡千辛萬苦,曆時13年,先後經過姑師、樓蘭、匈奴、大月氏、大夏等國,雖然沒有完成預期的任務,但卻掌握了西域各國的大量情況。

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漢武帝決定在反擊匈奴的作戰中,争取烏孫及西域諸國的支持,以切斷匈奴右臂。張骞在出使中一方面緻力于加強與各國各民族的友好往來,一方面竭盡全力來完成漢武帝交給的任務。雖然最終烏孫未能同意東遷,但願意與西漢通好往來。而西域各國,尤其是在漢朝攻下姑師、樓蘭等國後,紛紛擺脫匈奴的控制,開始接受漢朝的管轄。

漢王朝在此設官常駐,令軍隊屯田,修築自敦煌起始的長城,又大量移民,使北部邊防的力量大為增加,抵禦了匈奴的進攻,并促進了民族融合、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發展。可以說,漢朝等于在此建立了統治的屏障,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其次,在政治上,由于西域的開通與各民族的歸附,增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團結,溝通了與西方各國的友好往來,也使漢朝的疆域更為廣闊。秦始皇所創立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至此有了更大規模的拓展,為我國後來的統一與各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再者,從經濟與文化上來講,雙方互通有無,既豐富了漢族中原地區的文化與生活,又大大提高了西域各國的生産技術與文化水平。就西方向中國的傳播而言:在物産方面,西域盛産的苜蓿、葡萄、胡蔥、胡蘿蔔、胡桃、蠶豆、石榴等10多種物品及駱駝、西域良馬,均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原地區的物質生活。

在文化方面,西域的音樂、舞蹈、樂器在内地流傳,也給漢族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比如張骞傳入的《摩诃兜勒》一曲,樂府對之加以更造新聲二十八解,用作朝廷武樂。樂器胡琴更是廣為使用,創造出許多精美的樂曲。

西漢晚期,印度的佛教與藝術,也通過西域傳入中國,為很多人信仰而創造出燦爛的宗教文化。此外,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後來傳入天山一帶,大大影響了東方人的精神生活。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必然地産生出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

張骞出使西域成就和影響(西漢張骞出使西域)5

圖│交流使團

同時,中原地區高度發達的漢文化也通過西域及來往的使節、商人等,傳播到天山南北及更遙遠的西方國家。在生産技術方面,漢代在西域設置田官,督戌卒屯田,推行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術。井渠法對土質多沙的西域非常适應,使沙漠地區得到了灌溉,良田也随之出現。而冶鐵技術的傳播,更使生産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

據《漢書·大宛傳》記載,大宛以西至安息,均不産絲、漆,也不懂得鑄造鐵器,後來漢朝使官和逃兵教他們鑄造兵器,而漢武帝又派人在此屯田,更加速了冶鐵業的發展與傳播。所以,不久,這兒不少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這些進步的生産技術對于西域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後來,冶鐵業等技術又通過西域傳往中亞各國。

由于漢代高度發展的文化居于世界前列,西域各國往往将其貴族子弟送到長安來學習,這對他們本身及西域各國的文化發展都産生了重要影響。例如,與漢通婚的烏孫王生了個女兒,長大後想讓她來長安學習彈琴。在路過龜茲時,被龜茲王留做夫人,并一同來到長安學習漢人的文化。這說明漢文化對西域各國有巨大吸引力,為西域大多數人所向往。在文化交流的背後,各國的文化都因此豐富繁榮起來,民族的交融與團結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自開通西域以後,漢與中亞地區的交流便日益繁榮,中國精美的絲織品便是通過這條道路運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外國人對中國的絲織品非常喜愛,一時間,漢朝的絲織品稱譽西方,甚至在羅馬帝國掀起“絲綢熱”,很多人不惜用重金求購。中國往往被稱為絲國,這條販運絲的商道也被人們稱為“絲綢之路”。據說,養蠶的技術也是經由這條道路傳播出去的。當年去探險的張骞大概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動,給後世造成多麼重要的影響。

張骞的探險以及西漢向西域的拓展,将中西物質文化交流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這無論對于中國的發展和整個人類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漢書》

《張骞出使西域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