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封神榜姜子牙在哪裡封神

封神榜姜子牙在哪裡封神

旅遊 更新时间:2024-12-25 15:41:36

封神榜姜子牙在哪裡封神?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曆史研究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封神榜姜子牙在哪裡封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封神榜姜子牙在哪裡封神(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确有其人)1

封神榜姜子牙在哪裡封神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曆史研究所。

釣魚台,此釣魚台非彼“釣魚台”,不是首都北京那個接待外賓的釣魚台國賓館,而是3000多年前,太公姜子牙拿着“沒有魚鈎的魚竿”釣魚的釣魚台,曆史上稱其為“姜子牙釣魚台”或者“姜太公釣魚台”。

姜子牙釣魚台位于關中平原,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境内,秦嶺腳下的磻溪中上遊,磻溪是渭河支流,姜子牙當年就是在這條小河邊釣魚,他釣魚的地方往南六公裡就是渭河,所以曆史上也說姜子牙是在渭水邊垂釣。

當然,姜子牙垂釣不是為了“”,他是為了等他的“伯樂”,所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姜子牙等來了他的那條“魚”,周文王姬昌。後來,君臣二人齊心協力創建了西周,開啟了中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王朝周朝,這就是“太公釣魚,文王訪賢”的曆史典故。

姜子牙在曆史上确有其人,但并不像神話小說和電視劇《封神榜》裡面演義的那樣,是個神仙。真實的姜子牙是一位具有“特殊才能”的奇人,武,能決勝千裡文,能治國安邦,就像漢初的張良,漢末的諸葛亮一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臣謀士”。曆史典籍《史記》、《呂氏春秋》、《水經注》中對姜子牙的生平事迹均有詳細記載,《搜神記》、《封神榜》等神話小說中隻是把姜子牙“神化”了,不過裡面的曆史人物和故事大部分都是真實的,比如“武王伐纣”,當然,很多神話細節都是作者為了使情節飽滿而杜撰的。

姜子牙在磻溪釣魚,被周文王姬昌這位伯樂發現以後,就來到西岐,當時的姬昌還不是“王”,是“西伯侯”,封地西岐,就是今天的陝西寶雞扶風縣和岐山縣交界的地方,西岐在渭河以北,磻溪在渭河以南,兩者相距近三十公裡。西伯侯為姜子牙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他幫助西伯侯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最後建立了西周王朝,此後又輔佐周文王的繼位者周武王姬發滅商伐纣,成就大業。

西周王朝的建立和逐漸強大,姜子牙立下了不世之功,被稱為“太公”,不過除了姜子牙,還有兩位著名的曆史人物也是開國功臣,分别是周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和堂弟召伯,他們共同輔佐了周武王、周成王等多位君王,為八百年周室天下奠定了基礎。位于岐山的周公廟就是紀念幾位功臣的祠廟,裡面主要祭祀周公,也有紀念姜子牙和召伯的太公殿和召伯殿。

據記載姜子牙曾在昆侖山之巅的麒麟崖上攻讀兵書四十年,精通六韬三略,掌握了安邦立國之策後下山,以圖建功立業,不過在很長的時間内他都沒能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正如諸葛亮在南陽卧龍崗耕讀十年,等待劉備三顧茅廬一樣,姜子牙在磻溪釣魚台也隐居了十年,才遇到了遍尋賢才的周文王,從而成就了一番偉業,名垂青史。

現在磻溪太公廟前,河中有一塊石頭據傳是姜太公當年垂釣的地方,石頭上還有兩個很深的凹痕,跪坐的話膝蓋正好放到裡面,傳說姜子牙當年是跪坐着釣魚的,一身蓑衣,一頂鬥笠,一個裝酒的葫蘆,便是姜子牙的行頭。當然,那兩個凹痕很有可能是後人為了紀念姜子牙而“補上去”的,不過它卻讓人們永遠記住了西伯侯和姜子牙這對明君和賢臣偶遇的故事。

此後曆代文人墨客紛紛來到磻溪尋古訪幽,《水經注》作者,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唐代大詩人李白、北宋大文豪蘇轼等都曾到此一遊,并賦詩記勝。唐代貞觀年間,人們在姜子牙垂釣的磻溪岸邊建造了姜太公廟,并在門前種植了四株柏樹,如今古柏仍然枝繁葉茂,粗壯挺拔,樹高都已四十多米,樹齡超過1300年。

太公廟經過一千多年,曆代均有重修,又增建了文王廟、三清廟、山門等建築,那四棵古柏一直堅守着磻溪和太公廟。對面河中有有一塊巨石,上刻“孕璜遺璞”,“璜”是丢石的意思,傳說巨石是女娲補天所遺,姜太公有一天釣到一條魚,剖魚得石,丢在溪中,見風就長,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石頭頂部是平的,上面有遊客扔的五彩石。

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能很多朋友并不清楚釣魚台的具體位置,在秦嶺北麓,渭河南岸,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磻溪峪,這裡是一處集奇、險、幽、秀于一體,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風景名勝。往東不到二十公裡就是著名的五丈原,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戰場,也是他去世的地方,那裡保存有諸葛亮的衣冠冢和始建于魏晉的武侯祠,兩位先賢曾距離如此之近,難道是天意?

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随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