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堅持科研的科學家?最近,57歲科幻作家韓松被診斷為“認知異常”導緻日常生活異常的消息在網絡上刷屏,引發網友猜測:“他是不是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病重堅持科研的科學家?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57歲科幻作家韓松被診斷為“認知異常”導緻日常生活異常的消息在網絡上刷屏,引發網友猜測:“他是不是得了阿爾茨海默病?”
韓松本人在微博回應,自己目前沒有确診為阿爾茨海默病,并且為網友科普,阿爾茨海默病也是引發認知障礙的可能性之一。也就是說,如果将認知障礙看作一個大圓,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認知障礙就是被大圓包裹住的一個小圓,但這個小圓并不小,約占圓的面積60%左右。
現實生活中,已經被阿爾茨海默病困擾的患者究竟有多少?9月20日,國家衛健委在新聞發布會上稱,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癡呆最主要的類型,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癡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2022年9月21日是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題“知彼知已,早診早智”,提醒人們盡早關注這種疾病。複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魏文石告訴記者,這種病會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都帶來很大的影響,且病情目前很難做到逆轉。
記者調查發現,為了維護患者的生存質量,不少家庭已經選擇将患病老人托付給養老照護機構和專業醫療機構,通過治療、照護延緩病情進展,讓患者的最後階段更有尊嚴。
在照護中心
七旬阿婆找到新朋友
“我不要到這裡來,我要回家!”松江區泗通路上一扇大門前傳來哭鬧的聲音。”
這不是年幼的孩子拒絕上幼兒園,而是74歲的陳阿婆緊抓着家人的手,不肯走進照護中心的大門。
90後張峻彥是這家“國藥康養泗泾照護中心”的阿爾茨海默病專區負責人。入職一年多來,這樣的場景,她已經見過無數次。随着認知功能和自理能力的退化,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會越來越像孩子般無助。
将老人送到專門的機構接受專業照護,是家屬在照護壓力達到極限時的求助方式。
“阿婆,我先帶你到樓上去看看好嗎?” 張峻彥深知,對待認知障礙老人要像對待幼兒般親切、耐心。牽着老人的手,她帶着陳阿婆一步一步上樓,最終将老人留了下來。
在這家照護中心,名為 “樂水”的1号樓專門接待認知障礙患者,主要面向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目前有50多位老人住在其中的兩個樓層。認知照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老人們需要陪伴、交流及專業的護理來延緩病情的發展。
陳阿婆确診阿爾茨海默病已有五年,目前處于中期階段。她不理解家屬為什麼要把自己送到照護中心,每天都會認真地收拾好行李,找到張峻彥或其他護理人員,告訴他們:“我要回家了。我還有很多事要辦。”盡管她并不能說出,自己要辦的事是什麼。
“今天的車已經走了。”“外面天快黑了,明天我再叫你,好嗎?”“你要辦什麼事,我來和你家裡人說。”一句句善意的撫慰性謊言,漸漸穩住了陳阿婆。盡管病情使她無法叫出張峻彥的名姓,甚至無法将面容和身份完全對上号,但記憶的慣性使她意識到,這張年輕的面孔,是自己熟悉的、可以信任的對象。
時間久了,陳阿婆漸漸形成了新的生活習慣。房間裡有她用慣的物品和家人的照片,同屋的章阿婆成了她的密友,兩位老人總是同進同出,形影不離。
即便記不清眼前的事情,老人們依然需要社交和夥伴。在公共活動區,每天,老人們都會坐在一起,玩一些訓練注意力、觀察力的小遊戲,或者互相介紹,說說曾經的自己。
“這是一種懷舊療法。阿爾茨海默病初期的記憶障礙主要以近期記憶損害為主,老人們對過去的事情往往還印象很深。盡管現場交流的内容他們很快會忘記,但交流的過程對他們的腦部是種有效的刺激和強化。”張峻彥告訴記者。
醫療機構為
中重度患者提供專業照護
包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内,輕度至中度的認知障礙患者可以在承擔認知障礙照護職責的養老機構、照護中心得到良好的護理。
随着病情從中度向重度進展,老人的生活能力日漸退化,照護老人的理想場所變成了醫療照護機構。
長甯區程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所擁有社區衛生與紅十字老年護理醫院雙重身份的醫療衛生機構。中心副主任茅燕芬告訴記者,1993年,為了解決當時上海“老年癡呆”住院難的問題,這裡成為上海首家專門收治失能失智(當時稱為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專科醫院。
“我們這裡的特長是老年護理,從事老年護理需要專業的醫療保障和充足的人員力量。如今,醫院老年科仍在收治認知障礙患者,每年大約收治五六十位這類病人。” 茅燕芬說。
該中心老年病區主任徐孫江告訴記者,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認知障礙,在整個認知障礙群體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還有一些病人的認知障礙由其他原因導緻,比如腦梗、腦出血或者帕金森病患者,随着病程的發展,都可能會導緻智能退減。
“認知障礙在早期主要表現為記憶力的衰退、情緒的變化,這一階段的患者生活尚能自理。而到了中晚期,老人肢體功能退減,逐漸失去自理能力,日常就需要有人來照護他的基本生活。” 徐孫江介紹。
9月16日下午,記者在該中心病房看到,一名護理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喂90歲的王奶奶吃飯。王奶奶得的是阿爾茨海默病晚期。随着腦細胞功能的全面萎縮,患者的自理能力深受影響,就連最簡單的吞咽也出現了困難。
“給患者喂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一勺應該舀多少,把勺子伸到口腔裡的哪個位置才能便于吞咽,卧床老人用餐時床頭要搖起多少高度,飯後如何清潔口腔防止殘留,都有學問。”老年病區護士長胡麗娜告訴記者,如果老人将食物殘渣咳進去,會導緻隐性的肺炎。
她說:“我們給老人喂飯前後都做了準備。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規範的護理尤為重要,為的是杜絕并發症。老人的日常擦身、翻身、皮膚護理、大小便的輔助,都是日常護理中不可輕視的環節。”
病情帶來的身心改變
沖擊着老人和家屬
這些漸漸失去記憶、甚至無法照顧自己的老人,他們曾經是什麼樣的?
盡管許多老人已經失去了清晰的陳述能力,但随着照護時間的推移,照護者可以從老人的日常性情、喜好和家屬講述中還原出老人的大緻形象。
74歲的陳阿婆是一位愛好社交的知識分子。即便入住照護中心,她還是交到了章阿婆這樣的朋友。80歲的章阿婆退休前是單位的領導,性格有些強勢,但和熱情的陳阿婆正好互補。“為了方便老人融入環境,我們在安排室友時,也要考慮到彼此性格的融合度。”張峻彥說。
90歲的王奶奶經曆過戰火紛飛的年代,愛聽愛唱那個時代流行的歌曲。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護理人員關注王奶奶的神情,發現她似乎陷入了往昔的回憶。而這歌,就是護理人員專門為老人播放的。
病情帶來的身心改變,不僅沖擊老人自身,也沖擊着朝夕相處的家屬情緒。曾經為自己擋風遮雨的理智父母,變成了叫不出自己名字、随時可能狂躁哭鬧的失智老人,這讓子女們感到無措。
更讓他們慌亂的是,一些不可控的場景頻繁出現,比如,陳阿婆常常把女兒的衣服認作自己的衣服,并為此責怪女兒。章阿婆曾經把一隻電水壺放到竈台上去燒,差點釀成大禍。
“由子女為父母養老送終,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因此,不到萬不得已,子女們不會把老人送出家門,搬到專業照護機構居住。”張峻彥總結。
在與家屬交流過程中,張峻彥得知,這些家庭首先會選擇聘請住家阿姨照顧老人,然而,沒有接受過認知障礙照護訓練的阿姨往往堅持不了很久。阿姨頻頻換人,老人每次都要重新适應,整個家庭逐漸陷入疲憊,甚至崩潰。
“還有些家屬選擇自己照護老人。他們會遵照醫生關照的方法去護理,但畢竟沒有經過專業學習,不容易做到規範和到位。老人無休止的不滿意,家屬心力交瘁。不少家屬本身還承擔着照顧孩子的重任,肩挑兩頭,每天繃着弦,沉浸在緊張中。”徐孫江說。
讓老人生命的最後階段更有尊嚴
找到可以照護失智老人的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護送老人入住後,許多家屬這才松了一口氣。
“家屬如果疲于生活上的照護,就可能顧不上與老人的精神交流。我們在日常護理中發現,即使老人已經叫不出家屬的名字,潛意識裡還是希望和家人交流的。将家屬從照護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後,我們注意到,每次探視,家屬和老人的精神交流反而變多了。家屬有了喘息的空間,精神狀态也變好了。” 胡麗娜告訴記者。
張峻彥發現,入住國藥康養泗泾照護中心的認知障礙老人,并非都是松江本地人,不少家庭是從市中心一路找過來的,看得出他們對托付老人的迫切需求。“硬件上,這裡是按照上海市認知障礙專區标準設置的床位和公共空間。軟件上,認知障礙老人的房間裡不宜放太多東西,我們就在公共空間做了一些懷舊布置,營造自家客廳的感覺。”
與傳統養老機構主要聘請大齡護理人員不同,這家機構聘請了不少00後的年輕人。張峻彥介紹這樣做的用意:“照護經驗是可以積累的,年輕人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更強,更容易适應認知障礙的專業照護要求。老人們見到他們也很親切,就像見到自家孫輩一樣,會主動問他們多大、有沒有找對象,和他們聊天。”
當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會被家屬轉入醫療機構,得到更為細緻專業的生活照護。
在程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見證了一些患病老人的最後時刻,茅燕芬總結:“因為病情原因,老人在我們這裡住的時間可能比較長。他們完全恢複的幾率并不高,我們能做的就是延緩病情發展。在給予治療、護理的同時,我們也想讓老人生命的最後階段更有尊嚴,讓老人和家屬都得到寬慰。”
專家呼籲:
亟需加強針對性的
專業護理機構建設
複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神經内科主任、中國老年醫學會認知障礙分會副主委魏文石教授告訴記者,在80歲以上群體中,阿爾茨海默病在各種慢性疾病負擔譜中高舉第二位。
■華東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魏文石
由于該疾病的家屬和照護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體力負擔,患有高血壓、睡眠障礙、焦慮和抑郁的比例顯著升高,因此在該領域有一句話:幾乎每一位阿爾茨海默病照護者最終都成了病人。
因此,在我國社會老齡化迅速進展、認知障礙群越來越龐大的嚴峻形勢下,社會亟需加強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專業性護理機構建設,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照護者負擔。在不同的疾病階段針對不同的表現,給與優化的個體化照料,并有效結合專業性醫療機構治療意見,實現真正的融合,才會給患者和家屬及照護者提供最大化的獲益。
轉自:新聞晨報周到APP記者·何雅君
圖片來源:陳征(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周到上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