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祖先們留下的珍貴遺産
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安身之地
一座座或圓或方的土樓裡
不僅彌漫着生活的煙火氣息
還沉睡着如星辰般浩瀚的曆史傳奇
承接上一篇
《土樓最全攻略丨大山裡的世界文化遺産(上)》
本期小編将繼續帶領大家
走進土樓世界
領略這些散落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的國之瑰寶
了解這些沉睡在中華大地上的傳統住宅
#03
漳州市華安縣
大地土樓群
大地土樓群的存在,是古代中國夯土建築的一個奇迹。它是世界文化遺産“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土樓之王”二宜樓、“福建土樓博物館”南陽樓、“宜居典範”東陽樓及周邊的玄天閣、嘉應廟、慈西庵、茶香街等景點組成。
靜伏在仙都鎮大地村的大地土樓群,是福建土樓走向世界的源頭。它們安詳而莊重,用最和諧、最默契的方式,與周圍的山水陽光融合在一起,是根植在這片土地上不可磨滅的記号。
以上二圖圖源:@見書v
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蔣士熊所建的二宜樓,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前後建造30年,東南朝西北,依山勢而建,占地十餘畝,是福建省内同類建築中單體最大的雙環圓形土樓。
圖源:@見書v
這座被譽為“土樓之王”、“國之瑰寶”的圓土樓,其名“二宜”,寓意着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子宜孫、宜男宜女、宜樓宜人、宜文宜武。
圖源:@江小期
遠遠望去,就可以看到二宜樓的雄姿,它坐落在一片平坦的盆地之中,周圍青山逶迤,溪流交彙,藏風聚氣,土樓與環境的有機融合,構成了理想的生态格局。
位于二宜樓東南側約150米處,是福建土樓博物館——南陽樓。它是蔣士熊的孫子蔣經邦于清嘉慶丁醜年(1817年)所建,它的構造與二宜樓相仿,但是更顯精巧細緻一些。
這座雙環圓形土樓,是福建省唯一一座雙通廊圓形土樓,在所有的福建圓形土樓之中,最講究樓外周邊景觀環境,也是福建土樓中唯一利用外景和人為建設外景互動的樓。
門前是青山綠水的遠景、日月輝映的中景,樓後是依山而建的後花園,現已開辟為茶園,樓右殘存方形樓基,據老者說:這是當年的學堂。
以上三圖圖源:@見書v
樓内陳列了土樓主人當年的家具、文具、文玩等物品,勞動工具等保存完好的珍貴文物,再現了當年土樓主人的生活原貌。這些收藏完整的土樓文物,想必是将福建土樓博物館設立于此的原因所在。
由二宜樓建造者蔣士熊之孫,太學士蔣宗杞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創建的東陽樓, 位于南陽樓西側,與它陰陽相濟,共成“天圓地方”之意。這是一座巨型的生土方樓,整個建築前低後高,等級分明,是内通廊式結構。
與其他土樓最大的不同是其建築理念不再隻是圍繞防禦,而是追求廳大、廚房大、衛生間大、住房小的“三大一小”,通風明亮,意味着居住更為舒适,因此東陽樓也被人們稱作是宜居的典範,這也是福建土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樣闆建築。
二宜樓、南陽樓與東陽樓三座土樓分别背靠蜈蚣山、獅子山,分别被冠以蜈蚣吐珠、獅子踏印、獅子踢球的雅号,建築平面布局獨有特色,與周邊的山峰組成神奇的集合圖案,相映成趣。
以上三圖圖源:@見書v
#04
龍岩市永定區
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是永定“三群兩樓”中的一群,位于福建省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自明代至現代,曆經數百年建成,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主要有集慶樓、餘慶樓、繩慶樓、華慶樓、庚慶樓、錫慶樓、福慶樓、共慶樓、藩慶樓、善慶樓等組成。
初溪土樓群的每座樓名中都有“慶”字,以示人丁興旺、萬事如意,建築布局保留着古代的傳統格局,具有濃郁的客家民居建築特色。
以上二圖圖源:@熊糾糾722
登上觀景台俯瞰,初溪土樓群便盡收眼底。一條小溪自東而西從土樓群前橫穿而過,南面山坡是層層疊起的梯田,拾階而上,群山綿亘下的圓形和方形土樓緊密相連,巍然屹立。
圖源:@劉微染
永定現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結構最特殊(72道樓梯)的圓土樓,是位于初溪村北面溪邊的集慶樓。
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樓木制結構,不用一枚鐵釘就可以分割出互不幹擾的單元,與厚度近2米的生土牆,經曆了近600年的風霜雪雨,安靜的土樓環境将它近百年曆史的滄桑完美地呈現在遊客們的眼前。
小溪慢慢流淌,穿梭在蜿蜒的小路上,環山而建的土樓,融入在大自然的懷抱裡。2013年姜文導演的電影《一步之遙》,将初溪土樓展示在了全國人民眼中。
以上三圖圖源:@見書v
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也是永定“三群兩樓”中的一群,位于永定區湖坑鎮東北面的洪坑村。宋末元初(13世紀)林氏在此開基建造崇裕樓、南昌樓(二樓均已坍塌),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
圖源:@劉微染
洪坑村土樓為林氏居民,林氏宗祠、寺廟、學堂等沿溪而建,錯落有緻,與青山綠水、村道小橋完美結合,融為一體,書寫着客家人田園牧歌的詩意。
圖源:@神聖可侵犯
位于洪坑村中南部的振成樓建于1912年,距今已有109年的曆史,1986年4月在洛杉矶舉辦的世界建築模型展覽會上,振成樓曾與雍和宮、長城并列展出,引人矚目,轟動一時,被西方人譽為“東方建築的明珠”。
圖源:@神聖可侵犯
因富麗堂皇、内部空間設計精緻多變,振成樓素有“土樓王子”的美稱。此樓是内外兩環的圓樓,外環樓是四層的架梁式土木結構,内環樓是二層磚木結構的西洋式建築,形成了“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居民建築的傑作。
圖源:空歡喜ice
振成樓的外觀,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頂古代官員的烏紗帽,左右兩邊建有對稱的半月形廂房,左側為樓主人當年切煙葉的手工作坊,右側是當時作為接受教育的醒廬私塾。
圖源:@熊糾糾722
走進振成樓,厚重的曆史感撲面而來,沉穩的氣質令人贊歎。人文造詣與自然環境渾然天成,令人歎為觀止。
于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曆經三年時間建成的福裕樓,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代表,也是洪坑方形土樓之首。臨山背水,高達七層,氣勢逼人。
以主樓為中軸線,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内則分為三大單元。
樓門坪和圍牆是用當地的河卵石鋪砌而成,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樓的外形像三座山,隐含了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以上三圖圖源:@見書v
振福樓
位于湖坑鎮下南溪的振福樓建于1913年,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振福樓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圓樓,它按八卦布局設計,樓内用了許多石料和磚料,雕刻精細,也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土樓,被稱為振成樓的“姐妹樓”,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鳳起丹山秀,蛟騰碧水環”,這幅門聯相當準确地描述了振福樓和周圍環境和諧構成的一幅山鄉風景圖。振福樓的大門面對着嘩嘩而來的南溪。溪面寬闊平緩,河裡大石橫卧。兩岸河堤高築,厚實堅固。橋下不遠處,深潭碧水,古榕蔥茏,如傘如蓋。
如果站在大門對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樓,可見振福樓的屋面正好位于峽谷兩側的山巒之間,樓不高不矮,不顯不隐,正好起到兩山之間“過渡”的作用。可以說,以振福樓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靜的山水田園環境,是天地人融成一體的傑作。
以上三圖圖源:@見書v
承啟樓
位于永定區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花了81年時間,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中國民居”郵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環環相連的土樓,這座土樓就是承啟樓。
“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曆經滄桑三百年”,一磚一瓦,一土一坯,皆是精心構造。因其建築規模宏大,居住人口多,享有“土樓王”的美譽,并于2010年獲得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樓記錄。
高大粗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歎為觀止。據說鼎盛時期,這座樓住過800多人,比起現代的居住建築,這裡更像是一座熱鬧的小城。
以上三圖圖源:@熊糾糾722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
每一座土樓所承載的家族往事和曆史
曆經歲月的洗禮仍伴随着文化生生不息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
向世人講述着它的前世今生
轉載請标注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