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交媒體平台的研究?來源:中國青年報近來,匿名社交軟件成為不少年輕人青睐的“表達烏托邦”某匿名社交App所屬公司發布的《2020年新世代社交趨勢洞察》報告透露,95後、00後等是其用戶主力中青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展開的一份調查顯示:35.5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曾使用過匿名社交應用然而與此同時,高達90.69%的受訪者都認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風險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關于社交媒體平台的研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來,匿名社交軟件成為不少年輕人青睐的“表達烏托邦”。某匿名社交App所屬公司發布的《2020年新世代社交趨勢洞察》報告透露,95後、00後等是其用戶主力。中青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展開的一份調查顯示:35.5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曾使用過匿名社交應用。然而與此同時,高達90.69%的受訪者都認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風險。
匿名社交并非新事,從書信時代的筆友,到MSN、QQ等初代社交工具,再到如今的豆瓣、“樹洞”等交流平台,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匿名社交。年輕人想在社交中為自己披上一層神秘的“外殼”,背後也有多重原因。
由于涉世未深,年輕人對遠方的“他者”往往有一種浪漫化的想象。一些社交軟件主打“找到靈魂伴侶”“尋覓同星球人”等營銷亮點,恰好擊中了年輕人的這種需求,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在這裡找到興趣相投的夥伴。此外,熟人社交的壓力,也是他們“轉戰”匿名社交平台的動因。當發個“喪喪”的朋友圈就會被父母過度揣測,想向同學痛快吐槽卻又顧慮重重時,年輕人常常需要一個能放下心理包袱、暢所欲言的“社交桃花源”。
與此同時,“社恐友好”也是不少匿名社交App的特點。有大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更願意在匿名的“保護”下排解情緒、暢快表達。不管是發好玩的段子、秀新學的聲線,還是分享自己減重70斤的心路曆程。匿名狀态下,現實中的“社恐”俨然可以在賽博空間成為“社牛”的存在。
不過,匿名社交縱有千般好處,其風險也始終存在。不掌握對方的身份,你永遠不知道手機另一端的人是滿懷真誠還是居心叵測。在新聞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人利用匿名社交騙取信任、将人引入“殺豬盤”,或是用戶不經意間暴露隐私信息、受到“電話轟炸”之類的報道。匿名社交的隐秘性讓一些不懷好意者鑽了空子,讓理想狀态下的表達“烏托邦”成了騙局橫行的“惡托邦”。
因此,維護好社區生态,避免平台成為詐騙者的“圍獵場”,是匿名社交平台不容推辭的責任。對于頻頻出現的典型問題,平台應有所警惕,暢通舉報渠道,排查可疑賬戶,在涉轉賬、隐私信息傳遞等敏感環節加強提醒。必要時,還可采取後台實名注冊、前台匿名顯示的方式規避風險,配合監管部門做好用戶的人身、财産安全保障。
其實,倘若年輕人的正常社交需求能在現實中得到滿足,又何必舍近求遠地尋求陌生人的安慰,甚至沉溺于虛拟世界中無法自拔呢?一些大學生之所以會迷戀匿名社交,正是因為傳統人際交流機制的功能減弱:他們有的與父母存在溝通障礙,沒說三言兩語便開始“話不投機”;有的在校園中找不到“存在感”,甚至自認為是“大學中的無名氏”;有的社交圈過于狹窄,心情不好時隻能去網絡社區吐槽、宣洩、求安慰。
正視這些正常的情感、心理需求,比一味勸說年輕人警惕匿名社交更具意義。對父母而言,改善對抗型、批評型溝通模式,懂得對孩子的觀點要适度“存而不論”,可以讓他們更願意袒露心扉,彼此能更為平等、自如地交流。除了專業的心理咨詢,高校也可以探索朋輩小屋等“半熟人”咨詢模式,這些同齡人咨詢師能夠對學生的困惑、迷茫感同身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他們的傾訴顧慮和恥感。
許多年輕人在注冊匿名社交App的那一刻,都懷着一顆渴望被關心、理解的心。那些現實社交中的條條框框和重重顧慮,又何嘗不是自身過度思慮導緻的?在人際交往中試着放下包袱,敞開心扉,走出社交“舒适圈”,會發現此前很多糾結和不安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真實社交中那份紮實的快樂和滿足感,也是匿名社交永遠無法取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