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茶樹,仿佛春天為大地寫的一行行情詩。對于蕉嶺人來說,茶不單單是生活飲品,它既可滋潤生活,亦可實現緻富夢。
清明節前後,蕉嶺縣的茶葉産業走向了一年一度的高峰期。清晨,行走在各大茶場,茶農們忙碌的身影與青山綠水構成了一幅清新生動的壽鄉豐收圖。傍晚,漫步在各個鄉村,房前屋後泡茶氤氲出的香氣沁人心脾。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季,茶田間随處可見忙碌的身影。 通訊員 汪敬淼 供圖
一杯香茗,背後是一份富民産業。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蕉嶺縣積極探索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挖掘和利用本地生态資源,着重發展茶葉産業,促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
目前,蕉嶺縣茶葉産業已經形成了“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經營模式,茶葉産值呈現出穩步上升态勢,“一杯茶”的經濟效益日益凸顯。據統計,2021年全縣發展茶葉種植面積約1.3萬畝,産量約2800噸。
一叢叢茶樹抽出嫩芽,充滿生機。 通訊員 汪敬淼 供圖
▷擴規模
讓返鄉人看到緻富前景
“百花開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滿山崗,手提籃兒将茶采,片片茶葉片片香……”陽光明媚,氣候宜人,在新鋪鎮黃坑村黃坑茶種植基地,茶農們一邊采茶,一邊放聲歌唱,動聽的聲音回蕩在基地内。
隻見她們頂着帽子,身背茶簍,穿行在茶田裡,成為茶園一道别緻的風景。走近采茶人,隻見采茶人手指輕巧,大拇指和食指輕輕一捏,新鮮嫩綠的茶葉便采摘下來,放入茶簍中,整個過程娴熟又迅速。
茶香滿山飄,茶農采茶忙。 通訊員 汪敬淼 供圖
春茶新芽鮮嫩,是制作高品質茶葉的首選。在農業機械化發達的今天,蕉嶺縣采茶仍舊保留傳統的手工采摘。“人工采摘的茶葉品質比較有保障。”黃坑村黨支部書記曾钰明告訴記者。
“現在正是茶忙時節,我們每天早上7點左右就到這裡采茶,下午6點結束,一天可以采50斤茶青,工錢每天能領到120元。”茶農王新珍已經有10多年的采茶經驗,她告訴記者,每年的春茶采摘季節她都會過來茶場幫忙采茶,半個月的采摘期可以給她帶來2000多元的收入。
長期以來,外出打工都是山區群衆增收的主要途徑。而在山區發展産業就是希望外出打工者返鄉也能找到掙錢門路。如何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需要讓他們看到産業自身發展前景,還能實實在在掙到錢。
茶農的手指在茶樹間靈巧翻飛。 通訊員 汪敬淼 供圖
“村内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許多茶園都空了出來,要做大茶葉産業,茶葉種植必須成規模。”曾钰明說,黃坑村采取“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和農戶簽訂協議,帶領茶農入股享紅利。“若茶農想自己種植産業,我們便通過收購農戶茶葉的方式,既解決了農戶銷路難的問題,又保證了茶葉種植的規模。”
目前,黃坑茶已建成茶葉基地200多畝,整村茶葉種植面積超過2500畝,年産毛茶達20萬斤,年産值超過1200萬元。目前,黃坑村(黃坑茶葉)已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茶葉成為村裡的主導産業,一片片綠葉子變成“金葉子”,村民走上了緻富路。“如今,已有十幾戶村民加入合作社,之後我們将不斷引導農民标準化種植、規範管理,輻射帶動周邊茶農增收緻富。”曾钰明說。
▷抓特色
推進茶葉深加工産業化
清明時節,晨陽初照,沿着蜿蜒的山路進入蕉嶺縣新鋪鎮黃坑村,薄霧随微風如輕紗般在茶園間拂動。老葉翠綠,新梢嫩黃,在飄動的霧霭中時隐時現。
這種别具香氣的“東方樹葉”,已在黃坑村生活了300多年。相傳在清康熙年間,豬兜窩有一村民在雲貴一帶任知縣,年老解甲歸田回到自己的家鄉後,帶回4顆茶樹種子,當時的茶葉叫作“茶藥”,有為傷口消炎、生津止渴、治痢、消暑、降血糖、降血脂等藥用價值。
黃坑村黃坑茶種植基地。 通訊員 汪敬淼 供圖
老知縣回到家鄉後在獅子嶂山脈底下的豬兜窩種下茶藥種子,有2顆成活了。經過精心培植,老知縣在茶藥成年後采摘鮮葉無償提供給村民治病。由于茶藥藥用價值高,老知縣将茶藥種子分發給村民,種植面積由豬兜窩快速發展到整個黃坑村。
茶園主人張偉山告訴筆者,在黃坑村,全村大部分家庭世代種茶,以制茶、賣茶為生,因此,“茶葉樓”“茶葉車”在這裡随處可見。“黃坑村地理環境優渥,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所産茶芽葉柔軟、葉肉厚,香氣清雅。”
在客家地區,綠茶一般以當年飲用為宜,但是豬兜窩茶經過特殊高火炒制,有适宜長時間保存的特點。通常豬兜窩茶用鐵罐儲存,在次年飲用口感更加醇和,也可以用瓦罐陶罐儲存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此外,也可用草紙封存,作為陳茶飲用。
從一片茶葉到一杯好茶,需要經過采摘、晾曬、殺青等工序。 通訊員 汪敬淼 供圖
因此,豬兜窩茶備受消費者青睐。“我批發豬兜窩綠茶已經16年了,相比起其他地區的茶葉,豬兜窩綠茶滋味濃醇、回甘持久。加上很多老年人覺得剛炒出來的新茶比較熱氣,更傾向于喝老茶,所以這種茶葉賣得也比較好。”豬兜窩茶零售商湯裕新說。
“我們正在研制新的茶葉産品,比如茶葉糯米釀酒、茶葉糖等,身邊的朋友嘗試過都說很好吃。”張偉山計劃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将茶葉深加工産品大力推向市場,逐步把茶産業做大做強。
通過發展茶葉特色經濟,蕉嶺大力推進茶葉産業化,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目前,全縣有成規模的茶葉生産基地10個,市級龍頭企業2家,茶葉專合組織8家,取得SC認證的6家。同時,“蕉嶺綠茶”獲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目前已有2家茶企申請使用。2021年,“蕉嶺綠茶”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目錄。
▷塑品牌
立足生态優勢促轉型
“我喝藍源牌的茶有10年了,藍源牌的茶品質好,茶湯很清,香醇無雜味,口感滑潤。我身邊的朋友也都很喜歡,每年我都要買上幾百斤送朋友呢。”陳龍海是蕉嶺縣山支山家庭農場的老顧客,每逢清明時節,他便會找農場主黃開益購買茶葉。
高山雲霧出名茶,蕉嶺縣山支山家庭農場位于世界長壽鄉梅州蕉嶺縣域内的南磜鎮,其種植基地環境優美,山高林密,空氣清新,常年雲飄霧繞。茶葉生長所需的陽光、溫度、水、氣、土壤等環境條件俱佳,是華南區高端、優質、安全茶葉的最佳生産基地之一。
蕉嶺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南磜茶葉生産早在明清時期就已高度發達,享譽韓江流域,更遠銷至南洋。“我們的茶葉2013年、2015年在廣東省第十屆名優茶質量競賽上榮獲金獎。”然而,随着不同品種的優質綠茶接二連三上市,藍源茶曾經的優勢開始變得暗淡,茶青一度出現過剩現象。
梅州市均保實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裡,數台炒茶機不停運轉,工人們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制茶的各道工序。 通訊員 汪敬淼 供圖
“茶葉産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銷售,質量提升與銷量提升是息息相關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嚴把質量關,同時打響獨特的品牌。”黃開益說,茶葉要賣出好價錢,靠的是品質和品牌。
憑借多年種植茶葉的經驗,黃開益深刻認識到品牌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山支山農場遠離城區,即使是從南磜鎮的圩鎮前往,也需要耗費近40分鐘的路程。農場四周都是竹林,生态環境非常好。抓住這一特點,黃開益申請注冊“廣東生态茶園認定企業”,成為蕉嶺縣第一家獲得該認定的企業,形成了自己品牌特色。通過嚴控茶葉品質,藍源牌茶逐漸聲名鵲起。
藍源茶的品質大幅提升,也逐步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茶葉的價格一路水漲船高。這幾年來,随着“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梅州市十大名茶”“富硒農業生産基地”等一系列榮譽接踵而來,藍源茶的品牌優勢得到進一步彰顯,茶場生産的茶葉不僅暢銷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更重要的是開拓了北京、浙江等地的市場,藍源茶的價格也随之提到了200元至300元一斤。
黃開益希望蕉嶺綠茶通過國家地理标志産品的保護,讓具有文化、特色、生态資源優勢的産品得到開發和保護,使世界長壽鄉的品牌越擦越亮。
在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蕉嶺縣還将茶産業做成旅遊文化品牌,促進農旅一體化發展,不僅賣茶葉,還賣風景。以茶為媒做好富民産業,推動蕉嶺綠茶産業轉型升級,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帶動茶農增收、茶企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原标題:
點“綠”成“金”:香茗沁千裡 産業富萬家
蕉嶺縣深耕茶葉産業優勢,積極探索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
【來源】南方日報·蕉嶺視窗
【記者】梁時禹
【通訊員】廖靜宜 汪敬淼 丘林強
【作者】 梁時禹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