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天眼”(fast)已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500米)。在天文觀測領域,為了比較射電望遠鏡的尺寸,需要分清射電望遠鏡的形态、是剖面的、球面的、帶形的,還是把許多單個射電鏡連起來組成的陣列。下面讓我們盤點一下不同類型射電望遠鏡的尺寸。
VLA(陣列)
超大陣列(VLA)位于新墨西哥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孔徑射電望遠鏡。它由27個25米長的Y型射電望遠鏡組成。人們可以通過軌道移動單個望遠鏡來改變望遠鏡之間的距離,從而形成不同的陣列來滿足不同的觀測需要。為了紀念射電天文學之父卡爾·詹斯基,VLA現在改名為詹斯基甚大陣列。計劃中的ska(平方公裡陣列)将由南非和澳大利亞數以千計的小型射電望遠鏡組成,并将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天馬”(65米)
抛物面射電鏡是最常見的射電望遠鏡。上海6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又稱天馬望遠鏡,位于上海松江佘山。它是亞洲最大的全方位移動式大射電望遠鏡系統,也是世界第四大射電望遠鏡系統。它建于2012年。它能探測到100億光年以外的物體。
“綠岸”(110米)
羅伯特·伯德綠岸望遠鏡位于北美西弗吉尼亞州,抛物面天線直徑達110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移動射電望遠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移動物體。它高146米,重7700噸。反射鏡采用獨特的離軸設計,使天體輻射能直接到達天線表面,增加有效觀測面積。綠岸望遠鏡于2000年投入使用。它位于“無線電靜默區”的核心區域,那裡沒有手機、無線WiFi、電視甚至微波爐。這架望遠鏡非常靈敏,它甚至能捕捉到“像雪花落到地上”的微弱信号。自2011年以來,它還從開普勒望遠鏡中選擇了一些潛在的類地行星作為觀測對象,以尋找可能的宜居星球。
“洛弗爾”(76米)
曼徹斯特大學洛弗爾射電望遠鏡的抛物面天線直徑為76米。1957年建成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移動射電望遠鏡,現在排名第三。洛弗爾是一名英國天文學家,對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所謂射電天文學是指,利用無線電接收技術研究天文現象。
“埃菲爾斯伯格”(100米)
位于德國波恩附近的埃菲爾斯伯格射電望遠鏡建于1972年。它的抛物面天線直徑100米。抛物面由2372塊長3米、寬1.2米的金屬闆組成,排列成17個同心圓。這台望遠鏡觀測波段寬,從90厘米到3毫米不等,靈敏度和分辨率都很高。首次在毫米波段觀測脈沖星輻射,在射電星系、活動星系核、星際分子等觀測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阿雷西博”(350米)
阿雷西博望遠鏡直徑305米,建在波多黎各島的一個天然隕石坑内,後來擴大到350米。與上面的可旋轉望遠鏡不同,它的孔徑太大,無法支撐,更不用說移動了。隻能挖個坑放進去。因為它不能旋轉,所以需要用一個球面主鏡,用“鍋”的不同部分,從不同的方向掃描天體。自1963年投入使用以來,科學家們取得了許多重要發現。例如,1974年,泰勒和赫爾斯用“阿雷西博”發現了一種新的脈沖星——脈沖星雙星,并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RATAN-600(576米)
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是位于俄羅斯北高加索的RATAN-600(拉坦-600),它建于1974年。有近900個反射單元組成一個圓,形成一個直徑576米的射電望遠鏡。中心是饋源艙。RATAN-600的應用在國際上還不是主流。“天眼”
FAST(500米)
如前所述,雖然球面鏡和抛物面鏡某些部分的相似性可以用來“湊合”不同方向的掃描,但球面仍然存在一個缺陷,即不能像抛物面一樣将電磁波會聚在一點上,而隻能會聚在一條線上,然後利用複雜笨重的饋源艙進行信号采集。fast最大的技術成果是解決了球面鏡随時可以變為抛光鏡的問題,還可以使抛光鏡移動,讓科學家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接收信号也容易得多。fast之所以仍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是因為當它被制成球體時,最容易變形成抛物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