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明媚,品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領略“市列珠玑,戶盈羅绮”的繁華,感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夢幻……今夏在全市青少年間掀起一股學習傳統文化新熱潮的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大賽于日前收官,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得到了全市近3.4萬名青少年的熱情參與。其中,比賽小程序“行走江南”闆塊的打卡次數高達35萬次。大賽面向全市高中及以下的在校學生,最終決出了100名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達人和100名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達人入圍獎。
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大賽。
醉翁亭的楹聯“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這裡的“翁”指的是誰?宋代詩人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雲:“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詩題中的“甘露寺”位于現在的什麼地方?“莺莺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風風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所寫的是上海豫園的哪裡?“行走江南”闆塊彙集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143個風景名勝、民情風俗,小選手們足不出戶,線上打卡即可了解江南各地的美食、景觀、習俗等内容。
上海很多老房子都有的“老虎窗”,竟然是英語roof window的“諧音”;制作金華火腿所選用的豬有“中華熊貓豬”之譽,頭頸部和臀尾部呈黑色,其餘部位則為白色,俗稱“兩頭烏”;臭桂魚又名臭鳜魚,是安徽省徽州地區的一道傳統名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它的“臭”主要來自制作工序中的腌制環節;蘇州人除夕在飯内放進熟荸荠,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在菜中加入形似元寶的蛋餃,寓有招财進寶之意。這些趣味的知識點,也能在答題的同時讓小選手們收獲更多的民俗常識。
通過參與比賽,全市青少年由閱讀啟程,一路感受江南河川風物之美,領略江南山水孕育的民俗風情。大賽設計了“江南美食”“文化景觀”“節令習俗”“生活方式”“曆史人物”等不同系列,以青少年應知應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為内容。本次大賽從高校、博物館邀請了多位江南文化、詩詞經典、風土人情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貼近生活、活潑有趣的傳統文化知識賽事。
與以往不同,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大賽全程在線上開展,參賽者通過掃描小程序碼或微信搜索小程序“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大賽”,即可參與比賽。小程序設置了“行走江南”“我要PK”“我要答題”三個闆塊,通過雲上暢遊、答題闖關、互動交流等豐富的活動形式,引領青少年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來自徐彙區的王梓璇同學表示,暑假期間打卡“行走江南”是她每天的第一課,和家人一起PK甚至成了他們家的親子活動。嘉定賽區的陳同學表示,能在大賽中獲獎完全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因為大賽小程序每天可以抽取打卡數量,還有好友PK環節,非常有趣。
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大賽。
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大賽由上海市民文化節指導委員會指導,嘉定區人民政府、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辦,是上海市民文化節中的重點項目之一。
除了讓更多孩子線上參與比賽,嘉定區也積極利用嘉定區圖書館講座平台,邀請專業講師,圍繞江南文化,線上開展了“明清之際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音樂裡的江南愛情故事”“七夕節俗中的江南”等主題講座。大賽期間,嘉定區圖書館微信公衆号還推出了19期“你好,江南”專欄,介紹江南各地的美食、景觀、習俗等内容。此外,本次大賽還特别制作了精美的文創獎品,為獲獎選手留下關于大賽的美好記憶。
從2014年起至今,上海市民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大賽、中華語言文字大賽、中華古詩詞大賽、中華詩詞文賦大賽會、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大賽會等7屆賽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核心,讓市民在閱讀、背誦、理解、演繹和創作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突破了行業、群體、年齡的限制,共吸引近40萬市民參與,進一步營造了城市文化氛圍。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題圖來源:主辦方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鐘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