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書法名家趣聞,講給孩子聽聽!
1、王羲之書法趣聞
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遊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着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着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着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王羲之《行穰帖》
2、王獻之書法趣聞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隻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着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隻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隻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锲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獻之《地黃湯帖》
3、歐陽修書法趣聞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着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寝忘食,隻是緻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歐陽詢《九成宮》
4、顔真卿書法趣聞
顔真卿是唐代着名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顔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顔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隻是給顔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顔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着顔真卿去爬山,去遊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顔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顔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裡很着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一天,顔真卿壯着膽子,紅着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顔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張旭還是耐着性子開導顔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争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别的沒什麼訣竅。”接着他給顔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顔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紮紮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顔真卿《多寶塔碑》
5、柳公權書法趣聞
柳公權年幼時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隻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迹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隻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于成為中國着名書法家。
柳公權《玄秘塔碑》
6、鐘繇書法趣聞
鐘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于書法學習非常的執着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癡狂的地步。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将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緻濃厚,以緻于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将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鐘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鐘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鐘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于了解用筆的奧妙。
鐘繇《宣示表》
7、祝允明書法趣聞
有一天,這位少爺寫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勝,到處炫耀自己兒子的“才華”。好多幫閑文人也幫助吹噓,有人提出一定要請祝允明來給文章題字。請帖送到了祝允明家,祝允明也不推辭,看過文章,提筆寫下了兩行詩句:“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府看後,大喜,幫閑們也說好好好,真乃詩文合璧,交相輝映。不久,這事被唐伯虎知道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旁邊的一個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釋說:“兩個黃鹂鳴翠柳,是說那位少爺的文章寫得不知所雲;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說那位少爺的文章離題萬裡。”祝允明與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遊覽。這事被杭州太守知道了,太守想請祝允明在一幅古畫上題字,但與祝不熟,于是便請自己熟識的唐伯虎來疏通此事。這太守為人吝啬貪财,祝允明想借此機會教訓教訓他,于是提出要三百兩銀子做潤資。太守隻給了一百兩。祝便打定了一百兩的主意來回敬。這幅畫叫做《柳堤送别圖》,畫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樹,小船待發,河岸上一女子正與人依依惜别。祝允明沉吟片刻,便在畫的上方寫了如下幾句:“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寫畢,便派人将畫還給了太守。太守一看就急了,這叫什麼玩藝兒,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來。唐伯虎一看,也覺得祝兄鬧得過分了,答應與祝允明交涉此事。祝允明見到唐伯虎以後竟然笑了,理直氣壯地說:“我的題詩照例是三百兩銀子,他隻給了一百兩,我能給他寫這麼多,就很對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兩銀子給,我就把詩補齊,包他滿意。”唐伯虎隻好把這意思轉告給太守,太守雖然心疼銀子,但事已至此,也隻好屈就答應;否則,畫毀了,就更虧了。祝允明按約來到太守家,坦坦蕩蕩收下銀子,便開始揮筆續詩,不一會兒,續詩寫完了,衆人觀看,隻見畫面上寫道:“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鹧鸪,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幾句續詩,便把全詩激活,把原本開頭幾句平淡的詩句也變得有了意義。全詩成了一首帶有元曲情調的婉約纏綿的離愁别緒的佳作,人情人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絕。
祝允明《可竹記冊》
8、米芾書法趣聞
米芾精于書畫鑒定收藏,但他最不足為外人道的地方,就是常常用“調包”這種欺騙手段,“偷”取名貴字畫。平日,隻要聽說誰家有名貴字畫,他就千方百計将其借來,說是觀賞,其實是臨摹。他能臨摹得和原作一模一佯,以假亂真,然後把臨摹品還給人家,自己留下真迹。有時他甚至把原作和臨摹品同時送給原主挑選,原主往往辨别不了,事後大呼上當。米芾非常喜愛唐朝沈傳師的書法,他在長沙做一個小官時,聽說某寺有沈傳師的真迹,便求寺院借觀。不曾想,米芾借到手後,居然乘寺院不備,攜此帖揚帆而去。寺院将他告到官府,米芾仍然抵賴不還。一日,米芾和蔡京一起乘船遊玩,蔡京取出一幅謝安的《八月五日帖》讓米芾看。米芾見了極為興奮,因為十四年前他也曾見過此帖,隻是當時囊中羞澀,一直懊悔不已,不曾想今日再次見到,喜不自勝,愛不釋手,當即要求蔡京将此藏品送給他,或與他交換。他苦苦哀求,蔡京面有難色。沒料到,米芾突然躍上船舷,大聲說:“你若不給我,我不如跳江死了算了。”蔡京見狀,隻得把此帖送給他。米芾就用這樣的方式“奪”得自己喜愛的書法作品。宋周輝《清波雜志》,把米芾的這種伎倆叫做“巧偷豪奪”。就連大文豪蘇轼在《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中,也譏諷他“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米芾《臨沂使君帖》
9、褚遂良書法趣聞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後的鬥争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後的企圖。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績、尚書左仆射于志甯以及褚遂良進官商議廢後立後之事。褚遂良發了一通議論,給皇帝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緻于流血——更使皇帝大為惱火,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後邊的武氏則恨不得立刻将他處死。在關鍵的時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績卻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這一來既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太宗死後,傳位高宗李治,在李治冊封武曌皇後之前,大臣們有很多是堅決反對的,其中就以河南公兼大書法家褚遂良、趙公長孫無忌、英公徐世積等反應最為強烈。他們想力谏高宗,長孫無忌想第一個進去勸谏,因為李治決心已下,這個時候誰去阻擋他,無異于去送死。
褚遂良攔住了他道:長孫太尉是國舅,如果事情不順利,就會讓皇上背上一個向舅舅發怒的名聲,這不好!徐世積說:請讓我李積先進去吧!褚遂良說:李司空,你是國家的重臣,一旦事情難辦,就會讓皇上背上一個治罪大臣的壞名聲,這樣不好。褚遂良我出自布衣,沒有立下一點功勳,隻不過受太宗寵遇,這才有了今天,況且今天正是我報答太宗的恩情之時,如果我不去,何以面對先帝的在天之靈啊!于是就第一個沖了進去,結果,褚遂良妙語連珠,竟然把高宗暫時說服了,冊封皇後之事,就暫時束之高閣,武後入宮,也就後延了一段時間。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10、趙孟頫書法趣聞
“蘭亭序”不管是拓本或摹本,自古以來書家都十分喜愛。元朝的趙孟頫更是酷愛如命。他曾經買到好的“蘭亭古拓本”,非常欣喜,乘着船連夜趕回家。不料快到岸時,逢大風浪,船翻覆了,幸好他立于淺水的地方。行李都不見了,他卻手持他的“蘭亭拓本”,向别人說“蘭亭在這裡,其他東西都不見了,我不介意”。
事後并題了八字于卷首:“性命可輕,至寶是保”,愛惜蘭亭到這種地步,真是書壇趣談。後來的人于是稱他的蘭亭拓本為“落水蘭亭”。
趙孟頫《萬壽曲》
對于學書法的孩子,老師如果能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書法家的故事,無疑能提高孩子學習書法的興趣,加強孩子對書法的理解。你覺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