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學習筆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1、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實踐活動廣義的教育是指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班主任學習筆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1、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實踐活動。廣義的教育是指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2、教育在發展中與政治經濟的發展存在不同步,這說明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恒性、曆史性、和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其中含有教育與社會生産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生産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産力的發展水平;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3、“教育即生活這句話,是從杜威先生那兒來的,我們過去是常常用它,但是,從來沒有問過這裡面有什麼用意。現在,我把它翻了半個筋鬥,改為‘生活即教育’。在這裡我們要問:‘什麼是生活?’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裡生生不息的就是生活。”——陶行知
陶行知(鄉村幼教之父、中國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論: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
②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
③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
4、“教師要交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應給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職業‘授業解惑者’角色的描述。教師是社會各行各業建設人才的培養者,他們在掌握了人類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的基礎上,對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後以特定的方式傳授給年輕的一代,并幫助他們解除學習中的困惑,啟發他們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技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建設者,要想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自己得有更深更多的知識,即強調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5、教育制度反映人們主觀願望、價值需求,但人們不可以随心所欲制止或廢止,有一定的規律和基礎,以人身心發展規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氛圍等制定,體現教育制度的客觀性。教育制度有四個特點:客觀性、規範性、曆史性和強制性。
客觀性:指的是教育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東西,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定時代的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教育制度的制定雖然反映着人們的一些主觀願望和特殊的價值需求!但是,人們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廢止教育制度,某種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廢止,有它的客觀基礎,是有規律可循的。而這個客觀基礎和規律性主要是由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
6、教育的日常用法,主要有四種:一種過程的教育、一種方法的教育、一種社會制度的教育、一種活動的‘教育’。作為一種‘過程’的教育,表明一種深刻的思想轉變的過程。
7、啟發性教學原則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
8、文獻法是指通過查閱有關文件、資料、圖書、作品等,全面、準确地掌握所要研究課題的研究情況,從而獲得對所研究事物的新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9、操行評定的原則;
①激勵性原則,即在評定時,要多正面表揚學生的優點和長處,把肯定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結合起來,但以肯定性評價為主。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表揚比批評更能發揮教育的主導功能。特别是對于後進生,更要盡量發揮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評定成為教育學生和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②③
10、課程類型;
①學科課程的代表人物誇美紐斯、赫爾巴特和斯賓塞。學科課程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類型。特色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理論,主張教學内容應以學科為中心,教材必須按照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的認知心理活動來組織,以便使學生能較好的掌握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精華。誇美紐斯倡導“泛智課程”,斯賓塞根據功利主義設置的課程。
②③④
11、課程組織的準則包括三個方面的内容: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課程組織的準則中,順序性是指每一後續學習的課程内容建立在前面學習的内容的基礎之上,但課程内容中對同一課程要素作更深、更廣,更複雜的處理,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
1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之間的差距,不得将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維護義務教育的公平原則。
13、《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是指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适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适齡兒童、少年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15、學校教育系統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四個方面。
16、孔子所提倡的教師道德規範包括有教無類、誨人不倦、言傳身教、不恥下問。
教師職業道德是随着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春秋以前,教師職責道德雖然已經出現,但很不系統,往往夾雜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時期,孔子辦私學,廣收門徒,創立了許多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理論,并以《論語》一書集中反映了出來。其中較為著名、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何于我哉?”體現了有關“學”、“誨”的師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體現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師德。
17、學校是個體社會化的場所,學校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途徑。學校教育主要通過教育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社會化。
18、赫爾巴特的教育觀點;
a教育學應該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
b根據學生的六種興趣提出六種課程。包括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宗教的興趣。
c提出“教育性教學”的原則。
d提出“四階段教學法”;将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
19、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首先是教育的對象,再其次是學習的主體。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受教育者具有主動性、選擇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依靠獨立思考可以主導自己的行為。
二是學習、繼承吸取人類優秀文化遺産的同時,受教育者還有重組、創新、開拓的能力。
作為教育的對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是說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個求知的個體。他們從無知到有知,按米知之,不多到較多,需要教育所傳授和擴展。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可以逐漸認識客觀自然和人類自己,可以逐漸使他們的認識由個體的認識水平過度到人類總體的認識水平。(具有主體性表現出來的特點)其二;受教育者也是一個不成熟的個體。在教師的教育下,受教育者逐漸獲得品德的完善和行為的養成,逐漸由個體的生物人向本質上的社會人的轉變。(教育對象所呈現的特點)其三:受教育者也是一個缺乏技能的個體。隻有在教師的培養訓練下,受教育者才能逐漸掌握各種生産和生活的技能,實現由消費的個體向生産的社會成員轉變。(教育對象所呈現的特點)其次,作為學習的主體,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體現在每一個教育對象都有他們各自的獨立性、選擇性、需要性和創造性,有他們個人的興趣、愛好和主觀能動性。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除了積極的聆聽、接受、理解之外還有選擇、評價、重組、創新、開拓的能力。(學生具有主動性所表現出的特點)
20、外铄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如環境壓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教育,持這一觀點的思想家有荀子、洛克、華生。
21、班主任工作應包括;
一是明确班級教學管理的目标和任務。
二是建立有效的班級教學秩序。
三是建立班級管理指揮系統。
四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22、班主任發現一些學生沉迷于追星無心學習,對此下列處理方式恰當的有深入了解學生沉迷與追星的原因。開展一次追星的班會活動,抓住偶像的優點,鼓勵學生向自己偶像學習。
23、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有順序的、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由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懼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
24、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師生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
(1)教師對學生的态度。
(2)教師的領導方式。
(3)教師的智慧。
(4)教師的人格因素。
25、教育是人與人之間有意識的一種向善的精神影響活動。有意識的影響活動存在着惡意與善意之分。而教人偷盜、詐騙、說謊,包含着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對人的精神産生種種影響,但這些行為不是教育,而被稱為‘教唆’。“教育”不同于‘教’,‘教’不一定含有善意,也可能含有惡意,并且産生有害的影響;但教育必須是善意的,包含有價值的内容且産生有益的影響。
26、人性本善論者對教育的力量充滿信心,且強調教育的作用就是順乎自然,使人的本性充分發展。
27、古代社會的農耕勞動者都在生産過程中學習成長,而工業社會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則由學校來培養,這體現了生産力的發展水平制約着人才的培養規格和教育結構。
28、課程實施的本質是一種動态的過程,它既包括對既有課程的設計及執行,也包括對既有課程的設計及其方案的修改、補充乃至拒斥。
29、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别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第三,在教育這種活動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教育是人類獨有的。
30、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種類型,是指為了解決教育領域所産生的公共問題,政黨、立法機構、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針、行動綱領、教育法規、條例條令等多種行為規範和活動過程的總稱,是對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徑的總體規定。
31、在階級社會裡,除了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具有階段性之外,其他任何職業都是一定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體現。
3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本法規定的學曆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師資格。非師範生,可獲得教師資格證并通過考試獲得在中小學任教的資格。
33、《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條規定全社會應當自立,尊重、保護、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風尚、關心、愛護未成年人。
34、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表現在:
(1)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在青春發育期。
(2)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方面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例如,在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