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武王滅商後,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到鎬京,向虛心箕子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武王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大臣商議,決定采取諸侯分封制,即把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主要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随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并可在封國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目的在于“以藩屏周”,相對于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确有統天下于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促進邊遠地區的開發,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作用。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導緻了後來諸侯割據的局面。
西周一共封了多少國家呢?綜合史料記載,受封的諸侯主要有三類:
一是周王的同姓親族。如:吳國為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後;魯國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國;蔡國為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國;衛國為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國;晉國為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國,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鄭國系周厲王幼子友的封國,别名奠國;魏國為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
二是為其打江山的開國功臣。如将呂尚(姜子牙)封于齊,公旦封于魯,召公奭封于燕,叔鮮封于管,叔度封于蔡。
三是先朝貴族。如将神農氏的後人封于焦,黃帝的後人封于祝(今江蘇贛榆),堯的後人封于薊(今天津薊縣),舜的後人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夏朝的後人封于杞(今河南杞縣),纣王的兒子武庚安封在商朝的首都殷,後周公把微子封與宋(今河南商丘)。
這些諸侯國都是用周王劃定的土地實際賜封建立的國家,所以稱作實際封國,共有71個。其中,與周王同姓親族的姬姓封國最初分封53個,周公之後加封2個,共計55姬姓封國;異姓之國或有功之臣與前朝貴族或三皇五帝與夏商王朝後裔封國共計18個。最初的53個姬姓封國裡面,姬昌及其兄弟的直系子孫封國是15個,屬于護衛周朝的直親封國。《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除了71個封土建國的封國外,宣布歸服周天子沒有滅國而接收封号的封國、方國,還有諸侯國330個左右,稱作名義封國。名義封國加上直接封國共計有約四百個諸侯國。
此外,還有四周八方的邊遠地區的邦國和部落,為了獲得和平安定和為了獲得一個“正統”的名号,宣布服從周天子而前來周京師上貢的“泛諸侯國”,稱作“服國”,總計還有八百個左右。這八百個服國類諸侯國,再加上前面的實際封國和名義封國四百個,一共有一千二百餘個泛諸侯國了,所以《呂氏春秋·觀世》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