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ted演講地表深處的微生物世界

ted演講地表深處的微生物世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5:44:24

日前,有五名中國優秀的環保公益先鋒榮登TEDx演講台,在主題為"地球脈動"的TEDxNantongSalon分享會上,向三百餘位現場公衆及超十萬的線上觀衆分享了海洋垃圾治理、生活垃圾分類、野生動物保護、自然教育和污染防治中大數據運用等有趣的環保話題,以及他們參與生态環境保護的獨特經曆。其中,有兩位環保實踐家來自上海。分享會結束後,他們陸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劉春蕾:用大數據點亮環境保護的"雷達"

劉春蕾是作為一個環境污染受害者進入環保圈的。當人類遇到不公待遇,一般有五種表現:第一種人趨炎附勢,他們抱着"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借口,隻論利益,不論是非;第二種人最多,表現出既不反抗也不主動的"不得不";第三種人,是最直接的反抗者,他們懶得思考那麼深、那麼遠,主張以暴易暴;第四種人是發揮一己之力的反抗者,他們開始思考,怎麼能讓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劉春蕾是第五種人,這種人是經過深刻的思考,引導時代趨勢,能夠帶領衆人的反抗者,渺小卻偉大。

ted演講地表深處的微生物世界(聆聽34)1

因為不知情,買了離垃圾填埋場不到3公裡的地方作為住宅,劉春蕾一家為此飽受煎熬。抱怨過、盲目過,經過反複思考,最終劉春蕾決定投身環保。他意識到,面對環境污染,公衆的知情權、監督權還很不夠。2012年,他組織、帶領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成立了。他們發揮自身IT特長,開發了一款叫"危險地圖"的軟件程序,可以直接定位用戶當前位置并顯示當前位置周邊5公裡以内與10公裡以内的不利于健康的危險源,用大數據的方式,為公衆點亮環境保護的"雷達"。

經過多年的運營,雖然軟件的呈現形式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但劉春蕾投身環保"保護公衆對環境污染的知情權、監督權"的初心卻從未改變。從2014年到2016年,上海青悅通過對飲用水、水源地、危化品、排污許可證、企業環保信用、危廢及轉移、輻射、垃圾處理、清潔生産等信息的調研,将中國環境信息和數據的公開情況幾乎摸了個遍,按月發布調研結果并積極向各地政府部門反饋。

所幸,付出終有回報。2016年初我國隻有一半的省份公開水源地水質信息,在劉春蕾團隊堅苦卓絕的努力下,2016年底,我國絕大部分省份實現了水源地水質信息的公開。現在登陸各個省生态環境廳,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一個水源地水質公開的專欄。

2018年,上海青悅還将環保信用數據與環保退稅名單進行交叉計算,發現全國疑似上千家環境違法企業違規享受退稅,經過與各地政府稅務部門溝通,已成功為國庫追繳了數千萬元稅款。

當被問及初衷時,劉春蕾說:"敬天愛人、知行合一,是自己一直堅守的理念。通過開放環境數據,讓更多的社會領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可以得到更加透徹的研究,發現更多潛在的關系,進而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開放環境數據,我們可以将公衆與政府、企業的對話通道打開,建立良性的社會溝通與監管機制。這就是數據對公衆所發揮的作用。"

如今,上海青悅的開放數據在環境與健康、交通、能源、城市規劃等領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已經支持了超過1500個科研項目,其中有些論文還在國際高水平的期刊上刊發。

劉永龍:關于拯救人心,撿垃圾是最有用的事

自稱"悲觀主義者"的劉永龍,是本次演講舞台上年齡最大的講者。與同來自上海的劉春蕾不同,他是作為工作人員順理成章地踏入公益領域的。2007年至2018年,由這位公益"老兵"發起成立的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在上海地區共組織了217場淨灘活動,先後有10695位志願者參與其中,累計清理垃圾570792個,重量達26.6噸。

ted演講地表深處的微生物世界(聆聽34)2

也許有些人還不了解,所謂的"淨灘"并不是輕松體面的活動,而是在海灘上撿垃圾。有觀點認為,如果地球上的垃圾隻是不斷地你丢我撿,大家每天在市場、便利商店、夜市、攤販消費,制造一堆不可回收的垃圾,再由一小群人參加淨灘活動,這樣不是治标不治本嗎?淨灘活動的意義在哪裡呢?

劉永龍認為,"撿不完"的垃圾,正映射着當今人類"無限"的欲望,而關于拯救人心,撿垃圾是最有用的事。首先,撿一個垃圾,海裡就少了一個,鲸魚肚子裡就會有機會少一個垃圾,撿垃圾能切實減少垃圾數量;其次,對于參與淨灘工作的志願者來說,海灘塑料垃圾量之大所帶來的震撼,使其意識到垃圾問題的嚴重性,本身就很有教育意義。

悲觀的人不輕易覺得能改變什麼,也不會被輕易改變。不論外在圓融刀鋒全無,内在卻堅固得像顆石頭,也更有耐心,不至于厭煩。2014年,仁渡海洋和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守護海岸線項目,在全國設立12個監測點,通過一整套标準的監測方法和數據記錄,進行詳實的數據采樣,每單月月底,各監測點統一執行海灘垃圾監測,進行數據統計彙總,來分析和監測中國海灘垃圾狀況,是唯一的全國範圍内定期定點監測海洋垃圾的項目。

2017年擴大到13個城市14個監測點,全年完成75場監測,參與科研監測志願者共計1515人次,清理垃圾件數53927.75件,清理垃圾重量1.087噸。2018年仁渡海洋的合作監測點達到27個,擁有25個監測夥伴。2019年仁渡海洋的合作監測點預計超過50個,不斷增加的監測點和志願者,正描繪出中國海灘垃圾污染的真實版圖。仁渡海洋完成了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 《中國若幹典型海灘垃圾監測研究報告》,并免費通過網站分享給公衆。

羅丹:傾心垃圾8年,隻為"愛"

"垃圾是曆史,因為垃圾,我們得以知道人類文明的發展;垃圾是資源,能夠提供人類生産生活所需要的原材料;垃圾是科技,塑料瓶變衣服、地溝油送飛機上天啊等等;垃圾還可以是政治。"如此"懂"垃圾的女人,正是理事長羅丹,她關注生活垃圾8年,隻為"愛"。

ted演講地表深處的微生物世界(聆聽34)3

提到生活垃圾,這兩年上海的居民感觸較深,2018年上海發布的"垃圾分類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上海所有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90%以上的居住區分類效果要達标。上海目前将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幹垃圾"四類,目的是将垃圾從混合處理轉變為分類收集。這場"垃圾革命"的主戰場是社區,而這也是"垃圾女神"羅丹身體力行的地方。

清潔工人收垃圾的時候手常常被碎玻璃片紮破;裝殘湯剩水的袋子破掉,湯水流一地味道很大很難清潔;業主遠距離垃圾投籃不中撒得滿地都是;垃圾房又髒又臭時不時竄一隻老鼠……這樣的場景很多人都有印象。八年前,羅丹帶領團隊在社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不難想象,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初期的工作進展并不如人意。

經過反複思考總結,成都根與芽想到:"如果單純講垃圾分類對環保的重要性,很少有人會在意,但人心總是向善的,何不試試從人人平等,請居民尊重清潔工人勞動成果的角度來讓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呢?"羅丹帶領團隊轉換思路,從單純的宣講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變為宣傳按規定投放垃圾可以讓清潔工人更有尊嚴地掙錢吃飯,激發居民心中的善意。"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們踐行了自己的初衷。雖然還是有些居高臨下的憐憫,但畢竟也是向前進了一步吧。"

在羅丹的分享中,"趙哥"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從清潔工人到垃圾治理行動講師,"趙哥"的人生名片轉換正是從"愛垃圾"開始。"愛垃圾,就是愛這世界",羅丹非常認同哲學家齊澤克的觀點,"或許當我們轉變對垃圾的态度,重新發現它們的美感和用處,我們才會真的擺脫被垃圾圍城的窘境"。

丫丫:遇見更好的自己,星空下的荒野守望者

"隻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顔,,想你時你在眼前……"黃亞慧(丫丫)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觀鳥,因為看到一隻通過照片認識的鳥飛過車窗,激動得都快把車玻璃拍壞了。就那麼一次,她瘋狂地愛上了觀鳥,她買了市面上能買的所有觀鳥的書籍,立志要成為中國第一個看過1000種鳥的"女鳥人"。

ted演講地表深處的微生物世界(聆聽34)4

新疆的北部、準葛爾盆地、卡拉麥裡有蹄類動物保護區,90年代這裡有記錄的猛禽巢區有300多個,但丫丫和她的觀測組成員6次深入尋找,跑了7300公裡的總裡程,隻發現了18個廢棄巢區和4個被毀巢區,而"活着"的更是僅有一個金雕存活的巢區。這段讓人痛心的經曆,讓丫丫和她的夥伴們陷入了思考,"人很難想要保護沒有感覺的東西,自然科學需要大衆認知,從而産生興趣和有價值的行動,環境保護才能有效落地。"從保護區出來後,丫丫和幾個自然愛好者共同創建了"荒野新疆自然科普志願者團隊"(簡稱:"荒野新疆"),成為新疆本土的自然環保NGO。同時,創建"荒野新疆生态網"作為科普宣傳窗口,彙集衆多自然愛好者,分享自然觀察,讓更多的人認識新疆的自然萬物。

"成為更好的自己。"就是這樣簡單的信念,驅動着丫丫和她的夥伴們不斷前行。後來荒野新疆團隊發起了"守護荒野"項目,攜手國内 30 家以上 NGO 和 40 家愛心企業,在現有"共享志願服務平台"基礎上,創建"雲守護計劃 2.0",即由志願者自我管理、培訓、成長和自願發起環保項目的志願者體系。該計劃旨在為普通人參與自然保護提供零門檻入口;為志願者學習、陪伴提供互助與機制;為環保 NGO 提供更精準、專業、有效的志願者人選。平台亦通過開發周邊産品等創造性方式,傳播和影響更廣泛的人群,打破認知壁壘,鍊接普通大衆與自然的關系。

"生活最惬意的時候,是你坐在山上,用望遠鏡望着這些動物。"2018 年 6 月,"守護荒野"的志願者們用不到 24 小時的時間,成功讓一個 500 萬投入的工程為上千隻粉紅椋鳥的繁殖讓路。十幾位志願者與幾十萬的網友各抒其長,通過線上協作共同參與志願行動,畫漫畫、寫文章、發微博微信……最終讓工程停工,并直到粉紅椋鳥全部繁殖成功離開才再次動工。

"荒野給了不同人靈感,它讓我們找到了出口,甚至找到了自己。"丫丫說要和一萬人走進荒野,其實何止一萬人,她更希望是百萬、千萬人,希望大家看見身邊的"荒野",走進荒野、守護荒野。

賴芸:重啟人與自然的鍊接,喚醒沉睡的環保意識

"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怎能容忍讓它遇浩劫……",一首自然之歌,除了對自然的美好描繪,還蘊藏着豐富的生态故事和自然哲理。投身環保領域20多年的賴芸十分贊同丫丫的理念。他認為,人們隻有親自走進自然,到自然中調查和研究,對自然足夠了解,才能真正明白保護自然的重要意義。

ted演講地表深處的微生物世界(聆聽34)5

1969年,美國俄亥俄州的凱霍加河突發大火。在曆史書中,這場大火常被稱為對美國的喚醒電話。到上世紀70年代,強烈的環保意識已深入美國人心。我國人民的環保意識覺醒較晚,通常,我們會把2013年視為一個轉折點:中國的凱霍加河時刻。正是在這一年,中國開始主動解決環保問題。而此時,作為中國環保領域的先行者,賴芸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15年。

他對自然的保護意識萌芽于學生時代。1998年,還在讀大學的賴芸得知1996年雲南白馬雪山保護區的原始森林在民間組織的呼籲之下避免了商業砍伐,保護區中的200多隻滇金絲猴得以繼續生存。他的内心受到了強烈的觸動:"原來,在民間也有人正在關注着中國的環境。為保護環境貢獻着自己的力量。"正是這一事件,給賴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環境保護意識的種子在他的内心萌芽。他積極參加大學生綠色營、發起成立廈門大學綠野協會,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

畢業之後,出自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熱愛,旅遊專業出身的賴芸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民間環保工作中,開始從事自然教育,為更多人提供親近自然、審視自我的機會。

最初幾年,阻力重重,很多人認為經濟都沒發展起來,人的溫飽都沒解決,談什麼環保;也有人認為賴芸隻不過是麋鹿保護基地的小小講解員,又不是環保科班畢業,有什麼資格談環保。人們的抵觸和不屑讓滿腔熱血的賴芸一度覺得很挫敗,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這樣的經曆讓他意識到,環境教育不等于科普講解。

經過不斷的碰壁、反思、再出發,賴芸發現問題在于我們環境教育的方法出了問題。随着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已經越來越遠離自然。"很難想象,從小沒有被自然感動、沒有和自然生命有互動經驗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如何與我們這片土地相處,如何對待自然生命?"賴芸意識到,自然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是重啟人們與自然的鍊接,喚醒人們内心沉睡的環保意識。

2008年,賴芸和夥伴發起成立了鳥獸蟲木自然保育中心。十幾年積累的豐富經驗,使賴芸對自然界的動植物非常熟悉。"帶着孩子去自然中探索,了解物種的多樣性,除了體驗、觀察和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去了解這些物種和我們的關系。自然而然,不隻是教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生活态度。"賴芸相信,唯有通過自然教育,才有機會從根本上、長遠地來真正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

據了解,此次分享會由阿拉善SEE基金會、合一綠學院、阿拉善SEE華東項目中心聯合支持。作為阿拉善SEE十大品牌項目之一的"勁草同行"項目,是國内首個緻力于支持成長期環保組織的持續性公益項目,其宗旨是為中國民間公益環保發展搭建起一個共同成長的平台。分享會當天,五位講者正式從勁草畢業。

對于他們的表現,阿拉善SEE華東中心秘書長兼勁草導師趙成龍表示:"都說'勁草同行'是中國環保NGO的黃埔軍校,我們一直以企業家的思維、眼光、經驗,用企業家的力量去助力環保NGO的發展,去幫助解決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參與進來的企業家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受益良多。"阿拉善SEE基金會理事、勁草5年資深導師陳志忠告訴記者:"勁草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導師制,我們的導師都是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的企業家,以及資深公益人士。'導師'二字,對我們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很榮幸能見證五位講者的認真與堅守。"

(王一茗 朱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