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故事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02:37:43

還記得高中生物課本上的這副插圖嗎?吉姆•沃森、弗朗西斯•克裡克和他們構建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故事(讀狂熱的追求發現者述說的DNA雙螺旋結構和遺傳真相)1

沃森、克裡克和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圖源網絡,侵删

如今,DNA的雙螺旋結構已被廣泛了解和認知,對于其發現者吉姆•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也耳熟能詳,但你知道他們是何時又是如何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嗎?是發現血液循環的10世紀?是達爾文提出“物種起源”的15世紀?還是18世紀?都不是,答案是1953年,也就是距今僅約70年前。至于他們是如何發現的,身為發現者之一的克裡克在其自傳性作品《狂熱的追求》中說道: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不是基于邏輯推理,更像是意外收獲。”兩條鍊之間的“正确堿基配對”是“誤打誤撞地得出”的。即運氣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這樣的回答既表現了克裡克的謙虛,也印證了那句“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的名言的客觀性。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故事(讀狂熱的追求發現者述說的DNA雙螺旋結構和遺傳真相)2

《狂熱的追求》

《狂熱的追求》是弗朗西斯•克裡克撰寫的一部回顧其人生經曆和科學發現的自傳性作品。作品以輕松的文字、深入淺出的講解,講述了作者與沃森攜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及複制、轉錄、翻譯過程的曆程和生物學界對此提出的質疑及社會各界的反響,讓我們看到了新成果新發現的來之不易,從發現到被确認真實并接受的過程的曲折。與慣常的自傳有所不同,克裡克将筆墨付諸于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及對蛋白質結構,遺傳、轉錄、翻譯過程的探究,而對作為傳主的自己的生平着墨甚少,作品正文共14章,僅有前兩章内容對自己涉足生物學前的生平經曆和涉足生物學的時機和經過進行簡略講述,最後一章是作者對自己近況的講述,中間11個章節的内容都是作者對他與生物學糾纏不清的講述。不難看出作者對生物學研究的“狂熱”。

開讀前言時,我們便會發現,既是自傳更是遺傳載體科普作品的本書,其文字是輕松易讀的。書中涉及到的生物學知識,即便非專業隻粗略涉獵過高中生物課本也是完全可以看懂的,像。這樣輕松易讀的文字應與克裡克的性格有關吧。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克裡克才能與沃森一道,果斷抛棄後來被證實謬誤的觀點,最終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和遺傳、轉錄、翻譯過程的真相。

同血液循環和太陽中心說等非凡發現一樣,DNA結構的發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牛頓諷刺胡克時說的,“我還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我們大可取其謙虛之意來形容克裡克和沃森的成就,兩人對DNA的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富蘭克林的雙螺旋的基礎上得出的,這也引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否應該歸功于多人的争論,作者對此也給出了自己的思考。然而發現不代表被接受,在沃森和克裡克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論斷後,兩人收到了來自多方的質疑和诋毀,而非認同和誇贊。

偉大的發現從來都不是單一學科所能成就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便诠釋了這樣的論斷。發現DNA的美麗結構不僅需要生物學的知識,還“需要掌握遺傳學、生物化學、化學以及物理化學,而且需要沙中淘金,從各種數據中去僞存真。”此外,克裡克早期的物理學知識也有一定的基礎作用。克裡克的早期學科是物理學而非生物學或生物化學等,生物學直到進到研究院時才學習,那一年是19年,克拉克歲。

從作者的文字中,我們除能感受到輕松易讀外,還能看到作者的謙遜。“與其說是沃森和克裡克造就了雙螺旋,不如說是雙螺旋造就了沃森和克裡克。”

書名《狂熱的追求》應該是出自克裡克1949年在研讨會上做的報告p51,當然這次報告并沒有取得多大成功,相反還惹惱了,不過“狂熱的追求”正表明克裡克對遺傳物質研究的熱愛,對研究的錯誤路線的堅決指出,這也能反映他在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過程中的态度,以“狂熱的追求”為書名,正表達了作者對生物學的情感。同時也為我們樹立了對喜愛事業的态度,積極,樂觀,果斷,和最重要的“狂熱的追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