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

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4:13: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學習經典活用經典)1

節目第5集豎版海報

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學習經典活用經典)2

節目第2集豎版海報

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學習經典活用經典)3

節目第2集标題截圖

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學習經典活用經典)4

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在現場講述

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學習經典活用經典)5

中南大學楊雨教授在現場講述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供圖

在我心目中,經典具有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是一時之經典。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原創經典,就像王國維所說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個時代的精神氣魄都是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因此每個時代的原創經典都是曆史積澱、時代發展和創作者個性魅力的結晶。

經典的第二層涵義就是千古之經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僅因為它是某個時代的原創精品,更因為它能超越時空的束縛,甚至能夠超越文化的畛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從這個意義上說,曆史的經典也能在當下、在未來的時空中散發出灼灼光華。就像說過的那樣,“偉大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那些浸潤着人文關懷、家國情懷、時代命運的偉大作品,就是超越時空限制的千古之經典。

這是我理解的經典的兩層涵義:一時之經典具備不可複制甚至不可超越的原創性;千古之經典具備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正因為具備這樣的涵義,在我看來,在不同場合下的用典——也就是引用經典或者化用經典——其實也擁有了更為豐富的内涵。

用典的涵蓋面非常廣。上至先秦,下至近代,引用的經典囊括經史子集,文學、曆史、哲學等,包含了治國理政、道德倫理、生态環境、民生民本、人才培養乃至人類命運的深刻反思等諸多方面。在《平“語”近人——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的第5集《願得此身長報國》中,講到“我國知識分子曆來就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既引用了《禮記·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引用了北宋張載《橫渠語錄》中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還引用了一代名臣、名儒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三段引文,體現了曆代中國知識分子對道的堅守和追求,其心靈深處充滿了以道自任、任重道遠的使命感與崇高感,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會因為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改變、而動搖,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在他們心中占據着最重要的位置,個人的安逸喜樂反倒被抛在了腦後,這也是中華民族曆經磨難依然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又從愛國主義情懷、任重道遠的使命感講到知識分子如何在此基礎上培養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造福人民的民生意識。他引用了明代愛國名将戚繼光的著名詩篇《望阙台》中的兩句:“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愛國不是空洞的口号,如何從精神上指引、在實踐上落實,需要強大的勇氣與持久的動力。戚繼光的經曆就是生動的例子。嘉靖三十四年,28歲的戚繼光奉命調防浙江,當時這是倭寇活動尤其猖獗的地方。倭寇大量勾結中國的失業流民等一起從事走私、搶劫的勾當,造成了邊境大規模的倭患。來到浙江以後,戚繼光深刻意識到建立一支強有力的部隊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他排除萬難,組建了一支“戚家軍”。在戚繼光的指揮下,戚家軍橫掃倭寇,讓沿海人民重新過上了安甯的生活,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功勳。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繼光又調援福建,繼續蕩平沿海倭寇。

這首《望阙台》就是寫于戚繼光鎮守福建的時候。戚繼光長年奔走邊疆,孤懸海岸,但他始終心向朝廷,正是這顆熱烈如火的報國忠心,才能讓他克服無數困難,取得抗倭的決定性勝利。“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中“繁霜”既是寫實,寫秋天的繁霜催紅了楓葉;又是比喻,将繁霜比喻成心中奔流的熱血,那千峰萬壑火紅的楓葉,不正是他一片愛國丹心的最好反映嗎?引用戚繼光的詩句,說明愛國的熱血丹心,并不僅僅體現為軍人的戎馬倥偬,也同樣體現在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上,因為愛國的本質就是要紮根人民,為國家奉獻自己的智慧與能力,既要有超越現實障礙的浪漫夢想,更要有追逐夢想永不放棄的執著精神。為了更充分地诠釋這一觀點,在《平“語”近人——喜歡的典故》(第二季)延伸解讀産品《典故後面有故事》中,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創作團隊還專門設計了一篇《平凡造就偉大》,通過“守島夫妻”王繼才、王仕花的事迹講述普通人的愛國故事,感動了無數觀衆。而這個系列原創微視頻也成為網絡爆款,在青年人中走紅。

的用典非常接地氣。這個接地氣既包括他在不同場合、不同語境下會采用不同的經典,恰到好處地說明觀點;也包括他在引用經典時非常注意語言的親切務實,非常符合當代人的接受習慣和思維方式。例如《平“語”近人——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第8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強調綠色發展,就引用了《齊民要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記述,觀點鮮明,語言曉暢,一下子就落實了經典的現代性,讓人很容易,也很願意接受。

《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本身就兼有兩重身份,他既是政府官員,又是農學家:他曾經擔任北魏高陽郡的太守(治今河北高陽東),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人民生活的根本問題農業上面,是一個極具民生意識和民本情懷的地方官。賈思勰自己特别強調了寫《齊民要術》的初心,就是為了具體指導大家該怎麼動手操作。既然他主要是寫給勞動者看的,那寫作風格就需要直白通俗、詳細周全。換句話說,這就是一本寫給勞動人民看的農業生産指南,實用性非常強。

但《齊民要術》的學術意義又不僅止于農業生産指南,當代學者還提煉出了其中蘊含的哲學智慧,這些智慧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例如,《齊民要術》反映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順之以時、用之以節,意思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賜予是相當豐厚和慷慨的,但同時大自然的許多資源供給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是有一定約束和限度的。所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使用,一定要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同時有節制、有計劃地開發使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基本含義。這些連農民都能聽得懂的大白話,卻同樣飽含着深邃的哲學智慧。而這些名言的引用大大提升了經典的認知度和傳播度,讓經典更加深入人心。

用典既凸顯了典故中蘊含的哲理與智慧,同時更加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過來又是對理論的證明與修正。例如前面《齊民要術》的例子,不僅僅是古人的哲學智慧中包含順天時量地利的基本觀點,其實古人一直是在踐行着這種觀點,而且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直到今天,古人的思想運用到我們綠色生态的環保意識和實踐活動上,仍然極具現實意義。就像說的那樣,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态保護協調統一。“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一直是中國傳統智慧的核心理念之一。

用典體現“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平“語”近人——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第9集《百花齊放春滿園》講到的“共享”理念。“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他同時引用了《論語》記載的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禮記·禮運》描繪的“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狀态。引用《論語》和《孟子》中的這兩個典故,就是為了說明一個美好的社會既然是由人民創造,當然“應該由人民共享”。我們所理解的“共享”,既是指資源的共享,也是指情感的推己及人,甚至可以這麼說,隻有實現了制度上的根本保障、具備了情感上的推己及人,才能實現資源利益的共享。在的語境中,共享的基本表現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這其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延續的奔小康、求大同的社會理想。

這些信手拈來的經典說明了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而經典既是我們傳承智慧的寶藏,也是我們當今智慧與力量的源泉。

總之,的用典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曆久彌新的魅力,體現出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在經曆了漫長曆史的檢驗後,依然在現實社會中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尤其是當束之高閣的古代典籍被靈活化用到我們關心的各個現實層面,我們就會覺得,曆史的經典不僅僅是深奧玄妙的陽春白雪,更和我們當下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理解的用典,既是理解愛國利民思想的重要通道,也是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樹立文化自信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作者為中南大學教授、《平“語”近人——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經典釋義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