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長假安排?“十一”長假臨近,不少人已經開始計劃如何外出遊玩了然而,也有很多人是非常渴望能有幾天假期來好好“宅”一下的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忙于工作,在這難得的假期中,許多人變身“躺平青年”,選擇窩在沙發裡或躺在床上“度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今年十一長假安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十一”長假臨近,不少人已經開始計劃如何外出遊玩了。然而,也有很多人是非常渴望能有幾天假期來好好“宅”一下的。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忙于工作,在這難得的假期中,許多人變身“躺平青年”,選擇窩在沙發裡或躺在床上“度假”。
但是,真的隻要遠離忙碌、擁有更多空閑時間,你才會快樂嗎?
事實是,你越閑,就有可能越不快樂!
一篇曾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的學術論文專門讨論了空閑時間和人類幸福感的關系。通過對幾萬人的分析,相關研究團隊發現,人們的幸福感與空閑時間并不是呈正比的,超過一定界限,就會适得其反。
空閑時間過多不能持續提升幸福感
對于“忙裡偷閑”的快樂,相信大家都不言自明。在繁忙的工作日裡,摸摸“魚”、看看劇,都能感受到無比的快樂。但是,當我們擁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們的快樂會随之增加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上述研究團隊分析了2012到2013年“美國人時間使用調查”活動中的21736份數據,這些數據的提供者處在15至85歲的年齡區間裡,并被分為了兩個團體,即“全職打工人”和“非打工人”。
在實驗中,研究者詢問實驗對象在過去一天内所做的事情,詳細到具體事件、所用時間等,以此來計算出每個人在一天内的空閑時間。同時,研究人員還會收集實驗者在度過空閑時間時的幸福感體驗數據,從而進行量化分析。
實驗結果發現,可自由支配時間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負二次關系,即雖然空閑時間過少确實與壓力導緻的主觀幸福感降低有關,但空閑時間過多并不能使主觀幸福感持續得到提升。數據呈現出的圖像就像一條抛物線,若可自由支配時間在0至2小時,人們的幸福感會随着空閑時間的增加而提高;若可自由支配時間在2至5小時,兩者的關系趨于穩定;而到了5小時後,幸福感就會随着空閑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降低。
除此之外,相關研究者還發現,無論是在工作日還是周末、假期,空閑時間和個人幸福感的關系都是如此。因此盡管擁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是一件令人向往和開心的事,但是如果這個時間太多,人反而不會快樂。
相信大家平時也會有這樣的體驗:當長時間無事可做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空虛、無聊、沒有激情、心情低落……
那麼,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快樂呢?
快樂的真谛是充實
快樂是指人在精神上的一種愉悅感受,是心靈上的滿足。為了弄清楚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上述研究團隊又招募了2550位志願者,讓他們分别對長、中、短三組空餘時間進行想象和描述,想象如果半年内每天都有這麼多自由支配的時間自己會做些什麼、又會有哪些體驗。結果表明,盡管這隻是想象,過多的空閑時間依舊會使人們的幸福感下降。
在此基礎上,相關研究人員又招募了5000位志願者,同樣讓他們想象自己如何支配長、中、短三種不同的空閑時間。但這次,每一組志願者又被分為兩組:一組是想象自己會利用這些時間去做有意義、有用的事情,而另一組則是想象自己去做一些無用、無意義的事情。
通過分析這一組實驗結果,相關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把空閑時間用于生産活動,也就是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時,擁有過多可自由支配時間的負面效應就可以被減弱,人們從心理上會感到更加快樂,幸福感也會随着空閑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提高;反之,則會重新陷入之前的“抛物線”中。
如何在自由支配時間獲得更多幸福
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高水平的幸福感,就必須要滿足3個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需求、勝任需求和關系需求。
自主需求可以被理解為内在的驅動力,即自己從内心裡想去做某事,而不是被要求、被支配去做某事;勝任需求則是人們希望完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以享受完成後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帶給人們極大的心理滿足;關系需求則是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的需求,是個人在社交中獲得認同的過程。
結合這3種需求,我們可以看到,要想在空閑時間不空虛、不頹廢,我們就要積極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或是用空閑時間進行社交,從而擁有直線上升的幸福感。
一味“躺平”“擺爛”看似是妥妥的幸福,但當它真的來臨時,我們心中更多的是會産生空虛感。
所以,或許“十一”長假期間我們可能不能出去和朋友們見面,但依舊可以在家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看書、給家人做飯等),可不要僅僅隻是躺了7天。
來源: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