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現在,我仍然時不時會想起幼年的一件小事,而每想到這件事的時候,我便眉頭緊鎖,出門、做事謹小慎微,恨不得身上頭上長了無數根觸角,一旦嗅到危險和嫌疑的氣息便趕緊遠離。小學時候,大課間活動,我趴在陽台上,身旁的男生将粉筆頭扔向樓下的同學,然後迅速俯下身體跑了。我自恃身正不怕影子斜,依舊趴在陽台上。可是,當樓下莫名被砸的同學條件反射似的擡頭找尋無端生事的源頭時,我便“确鑿”成了始作俑者。當然,最後在旁邊同學和老師的證實下,我洗刷了“嫌疑”。
這件事發生之後,我隻是淺薄地意識到,有時候你親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但多數時候人們還是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後來,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那天,陽光很好,我在樓頂上務弄我那些個石頭。完了伸伸懶腰,轉轉脖子,朝樓下張望。一個學生模樣的孩子騎着他們稱之為“炮筒”的踏闆摩托車,一溜煙兒從巷道駛過,順便帶倒了前邊路對面一戶人家大門前停放的自行車。自行車倒在巷道中間,占了三分之二的路面。等我放下手裡的活計準備下去扶車子的時候,往下一張望,一個過路的小青年正把自行車扶起來往邊上放好,支着腳撐。我心裡為小青年默默點了個贊。這時候,劇情卻發生了反轉。“你幹啥哩?推我自行車搞啥?”“這黃天白日的,你還準備把我自行車騎走呀?我要出來的遲點,這自行車不是被你騎走了?”“這不您自行車倒地了,我打這過,就幫您扶了起來。”“扶起來?你心咋那麼好的?”“嗨,我這幫你扶個車還有錯了真是。”我在樓上趕緊幫小夥子辯解。“大爺,您這自行車确實是剛才一個騎摩托車的挂倒的,我親眼所見,這不,人家小夥子是存了個好心幫您扶了起來,和人家沒關系。”
老大爺半信半疑地瞅了瞅我們倆,沒說話。“行了,小夥,趕緊走吧,你這好事做的好着哩。”趁着氣氛沒那麼緊張,我對小夥子說。小夥子鼻子裡呼了粗氣,二話沒說,扭頭就走。很多事情過後細細想起來,才能後知後覺。小時候就有家人教育我,去别人家門頭,先問有沒有人,門開着沒有人應聲,就不要進人家門。放糖果、錢的地方,沒有其他人在的時候,就不要在那地方久待。人多的地方一定要謹言慎行,不然就會産生矛盾。之前也有老人給我講,他年輕時趕交流會,圍着人群看耍猴,結果褲兜裡的錢不知不覺被小偷順走了。也聽人講過“殺豬盤”、去湊熱鬧結果圍觀的人都是“托”的事兒。後來,當我讀到“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句話時,我才明白,老一輩人教給我們的道理沒有一句是多餘的。俗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都是這個理兒。“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僅說的是一個人要早早覺察潛在的危險,遠離産生禍端的地方,并及時采取措施。我覺得更要說明的是,一個人要遠離嫌疑之地。儒家制定的那些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等禮儀标準、曹子建詩言“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也是這個道理。
當然,對于類似上面“扶自行車”這一類的善行善舉卻被人誤解的事來說,就得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句話繼續往下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持一顆善良、正義之心去做事,按照道義的原則去探索,就算失敗,那也是正命啊。所以,我們既要遠離是非嫌疑之地,也要秉承浩然之氣,去踐行正道。
作者簡介李青松,男,小學體育教師,文學愛好者。曾與紅袖添香網站簽約,任職網絡寫手一年。在安康市文學大獎賽中獲優秀獎。筆觸細膩,謹遵“文以載道”四字,不敢忘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