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留白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

留白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18:49:45

縫隙之見——《藝術哲學新論》讀後感

文丨廖少華

18世紀下半葉,法國曆史學家、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丹納,将其在巴黎美術學校教授美術史的講義編輯出版成《藝術哲學》。這部著作分為三篇,講述意大利、尼德蘭與希臘的藝術哲學,闡述了藝術産生的條件、曆史分段、産生的原因與特征。《藝術哲學》對後世影響極大。

留白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藝評廖少華縫隙之見)1

l8世紀下半葉,英國哲學家、美學家、表現派美學代表人物之一的羅賓·喬治·科林伍德,在出版《藝術原理》這部重要著作後,l924年3月出版了他的《藝術哲學新論》。1929年4月,美國布朗大學哲學教授克特·約翰·杜卡斯也出版《藝術哲學新論》。科林伍德與杜卡斯的同名著作,出版時間相差僅5年之久,是繼丹納《藝術哲學》問世後在美學界引起關注的事件。他們的著作分别于1988年8月、1988年11月由我國工人出版社和光明日報出版社翻譯發行。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頗為慶幸!

藝術哲學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中,多數列為選修,因課程設置、學分分配及師資上的一些局限,研習者甚少。筆者雖然之前閱讀過,但記憶已漸模糊。今年夏天重溫兩部著作,對它們作了簡要比較,從一些猶如“縫隙”處拾得一些心得。

《藝術哲學新論》新在何處?這是筆者的首要提問。科林伍德的《藝術哲學新論》,共6章30節,文字比較簡潔,結構明了清晰。著作的主要關注點——藝術本質不是美,而是感情的表現。圍繞這個問題,他發表了有别于他人的新的觀點。在論藝術的一般本質與特殊本質時,他認為在各種藝術中起攴配作用的因素是美的意識,美的意識是一切藝術的起點和頂點、預想和目的;藝術這個詞較狹窄的意義就是有意識地追求美;藝術生活與精神生活具有相似的統一體,藝術在想象的統一體中産生各種審美活動的形式和階段。

杜卡斯的《藝術哲學新論》,涉及内容較多,對藝術與美的關系廣義與狹義皆有所論,其中有相當多的篇幅對各個時期不同學者的見解作了認真的分析與比較。從而,此書突出的特點具有藝術哲學通論或曰概論的性質。

留白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藝評廖少華縫隙之見)2

杜卡斯提出的問題,看似有些司空見慣,但細細琢磨之下覺得切入了問題的關鍵。比如他提問“何為藝術”?他認為應該有一般藝術、内在目的藝術、外在目的藝術與審美藝術的區分。而對藝術與美的關系,他也有新的看法。他認為藝術不一定全創造美,與美相比,藝術是一個更為廣闾的範疇,不是美包着藝術,而是藝術包含着美。

藝術哲學的學說,無法繞過審美的内容。杜卡斯對審美觀照、審美客體與審美價值判斷等問題的闡釋觀點鮮明,入情入理,易被讀者領會和接受。

在丹納《藝術哲學》與科林伍德、杜卡斯的《藝術哲學新論》,三部著作形成的強大的“視屏”面前,細品他們的學說帶來的收獲與啟迪,筆者豁然覺得其中還有值得讨論的縫隙,應該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再予以研究。

比如科林伍德對美與醜的判斷,在認為醜的東西不應歸于藝術的結論後,又提出所謂醜的作品“也有類外”,前後顯得有些矛盾。又比如他認為藝術創作“不是思維的活動,是直觀的理想化意識(的呈現)”,立論有欠嚴謹。

同樣,杜卡斯在作藝術類型闡述時,将意義藝術與意志藝術分開,其中對何謂意志藝術的論述較為含糊或曰勉強。顯而易見的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都含有創作意志的融入,意志既是個性也是毅力,是創作者普遍性的素養體現。但作為物态化的作品,将意志單列為一種類别,則有牽強之嫌。

藝術理論的發展,對于學界來說不學不明,不辨不清。藝術哲學的發展也同樣如此。對一隙之不足,指出來有利于我們再行思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