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建華鎮六合村黨支部書記婁玉祥家的一片玉米地格外熱鬧,前來觀摩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來幹什麼?來看玉米,來學習一項節水增糧技術。
是什麼樣的技術讓他們如此着迷?甚至不遠千裡前來“取經”?原來,這是一項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創新與集成的“玉米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模式”,節水增産效果顯著。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負責人李少昆介紹,這項技術以密植高質量群體調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核心,配套耐密抗倒、宜機收品種篩選、導航精量播種、稭稈覆蓋與免耕、機械籽粒直收等關鍵技術,構建了玉米節水增糧的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體系。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負責人李少昆在示範田中開展科研工作。(受訪者供圖)
通遼市是這項技術推廣示範的核心區,創新團隊已在内蒙古東部4盟市以及吉林、黑龍江、遼甯等東北補充灌溉區開展了3年的推廣示範,示範田最高平均畝産達1234.88公斤,較當地農戶增産300公斤至400公斤,且較當地普遍采用的畦灌模式畝均節水120立方米。
據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葉建全介紹,示範區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産5.99公斤玉米,每公斤氮肥生産59.9公斤玉米,較一般農戶水平提高1至2倍,實現了産量與資源利用效率的協同提高。目前,全市輻射帶動面積已超過百萬畝。
李少昆說,這項技術此前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新疆北疆及西北灌區廣泛應用,最高畝産達到1663.25公斤,萬畝平均畝産達1229.8公斤,畝均淨利潤達1110元以上。這項技術還适合在東北西遼河流域、松嫩平原西部、興安嶺山前平原等地區推廣,可推廣面積1.14億畝。(記者丁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