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底氣和勇氣是自己奮鬥出來的

底氣和勇氣是自己奮鬥出來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16:18:33

底氣和勇氣是自己奮鬥出來的?作者:王穎(北京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員),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底氣和勇氣是自己奮鬥出來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底氣和勇氣是自己奮鬥出來的(骨氣和底氣的價值根基)1

底氣和勇氣是自己奮鬥出來的

作者:王穎(北京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員)

在多個重要場合的重要講話中殷切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先鋒力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推崇在做人上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并由此形成了以自強、自尊和自信為底色的立身處世價值觀。

志氣的要義是自強

“志,意也。”志的本義是意念和心情,其“根于心”,是對既定目标強烈而持續的向慕和憧憬。“志者,在心向慕之謂也。”由此引申出願望、志向和目标義。志氣,就是踐行并實現志向的決心和勇氣。

首先,志氣中蘊含着不甘人後、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志向的确立,使人生具有了明确的奮鬥方向和目标,“心之正面全向那裡去”“一直去求讨要,必得這個物事”。“全向”“求讨要”和“必得”,鮮明反映了人在面向和追求理想信念時所具有的主動姿态和堅決意志。這一表現顯然有利于人之成長以及事業成功。“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志氣之根基在于立志。“夫志,氣之帥也。”“有志則氣不衰。”做人做事要先立志,尤其要立高遠明确之志;并且為了說明立志之重要性,還把立志與成功直接聯系在一起,強調有志者事竟成,功崇惟志。

其次,志氣還體現在依靠自身力量去實現理想信念,而不是仰望命運或他人。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中,無論是西周初年對“敬事”的極盡倡導,孔子、孟子為天命人力劃定作用範圍,還是墨子力主成事由力,非有其命,荀子力倡“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實際上都是在強調人力的重要性,凸顯人自身的能動性。這一價值觀投射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就形成了“恃人不如自恃,求諸人不如求諸己”的主動行為原則以及自強堅毅的處事方式。所謂堅毅,就是面對困難時不順受,不怨天不尤人,突出表現為越是艱險越向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忍不拔與勇往直前。無論是利用自然、改造社會還是加強修養、成就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難題。自強堅毅的人,不僅不會畏懼退縮,反而會“借困衡為砥砺”,變被動為主動。故人們視堅毅為承擔重任、實現志向的先決條件,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自勉。

骨氣的内核是自尊

骨的本義就是骨頭。“骨,肉之覈也。”“覈,實也。肉中骨曰覈。”覈,核也,指人和動物體内的堅硬組織。因為骨有支撐作用,故用來比喻人剛強不屈的品格和操守。這一層含義也常用“骨直”或“骨氣”來表達。

骨氣集中反映了人對自我價值和人格的尊重、肯定。要求面對外強時勇敢坦然,“不畏強禦”“勇而不避難”,反對奴顔婢膝以刻意逢迎,畏縮膽怯以苟且屈從。在人我關系中,自尊才是獲得他人尊重的必要前提。“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同時,決定自己态度和行為的根本要素,也不是對方所展現出的強大與暴力,而是義。“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由堅持道義而激發出的勇敢,與血氣之小勇根本不同,乃是大勇真勇士君子之勇。不僅如此,面對強禦而展現出勇敢剛強,更是維護正義的必要武器,“怯者召侮之媒”,故人們非常反對刻意展示自身弱小以乞求他人同情可憐的舉動,斥之為自輕自賤。

骨氣強調對自身理想信念的珍視、維護,倡導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自期。這一堅守表現在政治道德領域,稱為氣節。其表現形式有多種,如清介自守,窮不易志,臨難不失德等。雖然層次不同,但内蘊的自愛自重、剛正威嚴的精神品格則具有一緻性,故無論是楊震“暮夜卻金”,貧者甯可餓死也不受“嗟來之食”,還是蘇武牧羊北海十九載,都赢得了人們的普遍贊譽和高度評價。其中,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尤為考驗一個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操守。在志士仁人看來,生命有限而氣節千載,因此,他們為了追求正義和真理,為了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勇于犧牲。

底氣的實質是自信

“底,山居也。一曰下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山當作止,字之誤也。”“下為底,上為蓋。”可見,底的本義是指居住、停止的地方,也表示物體的最下面部分。由此引申出根基、基礎之義。底氣,就是建立在此根基、基礎上的積極信念,其中包含着對自身能力與價值的評估與肯定。人們相信在提升自我能力,堅定理想信念方面,自身能發揮深刻影響。勤學與勤勞就是實現這一影響的兩種重要方式。

勤學能讓人益智明理,修身養德;實現由愚而智,由昏而明,由柔而強的蛻變。學作為一項活動,無論智愚均可平等參與,而且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特别是勤能補拙,即使天賦不足也可憑此補救,“百倍其功,終必有成”。故勤學必得刻苦。一要堅持不懈。隻有經過日積月累的長期積澱,才能由量變到質變。“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二要超常付出。即對絕大多數人或者通常作法的超越。為此,人們曆來高度評價“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的強烈向學精神,敬佩其對生理限度的挑戰以及對窮窘困頓的克服。

勞動創造價值,讓人過上美好生活。首先,勞動能提升人在自然、社會中的主動地位。通過勞動實踐,一方面能檢驗和辨析已有學習成果,從而去僞存真、去粗取精,鞏固真理性認識;另一方面又能不斷吸收新知識養成新技能,深化對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科學認知,從而促進和實現自我力量的開發、超越與肯認。其次,勞動能為立身、興家、強國奠定雄厚基礎。長期的勞動實踐和勞動回報,使人們深刻認識到勤勞是“治生之本”“治生之道”。唯有勤勞才能源源不斷地創造物質财富,“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因此,我國曆代勞動人民都以勤勞為榮,以懶惰為恥。不僅大力宣揚“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的價值觀,肯定和鼓勵追求“隻可過于勤勞,不可失之怠惰”的勞動态度,而且積極培養子孫後代吃苦耐勞、盡心做事的勤勞品格。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5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