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京,你會想到什麼?
天安門的雄偉?三裡屯的繁華?還是胡同的京味兒?
這些都不是!
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北京的空氣質量。
一座霧霾之城的名頭,讓所有人都記憶深刻。
就在前兩天,沙塵暴的襲來讓整個北京變成了“黃色”,皇宮也被網友戲稱為“黃宮”。
時隔五年的沙塵暴,再次出現在北京,常年的空氣質量問題,讓人不禁自我反思:北京還适合居住嗎?
在沒有新冠病毒的時候,北京的每個人臉上,就戴上了口罩。
并不是他們能未蔔先知,而是在這霧霾的生活下,早已習慣戴着口罩的日子。
有網友戲稱:要想報複一個在北京生活的人,那你就扯下他的口罩,讓他暴斃。
甚至很多北京朋友,在跟我聊天的時候說:“就這空氣,知道的我們住在北京,不知道的還以為住在天庭了呢。”
此類玩笑數不勝數,雖然誇張,但也說明了北京空氣質量問題的嚴重。
在3月28日的空氣質量檢測中,北京市PM10平均濃度為2442微克/立方米, 直到中午11點左右,PM10仍維持2029微克/立方米以上的極高濃度。
真是張開嘴就能吃上一口土。
現在的北京上班族,電腦手機可以忘記帶着,但口罩你要是忘帶了,還買不到的話,那你就要準備好嗆嗓子的節奏了。
小北給您上組圖,您就知道北京的霧霾與沙塵暴,到底有多可怕了。
沙塵暴下的北京
@胖虎-:今兒咱去火星玩玩!
@Tiexd:鼻子幹的受不了了,到下午鼻腔裡全是灰塵
@向暖:可見度太低了,要不是帶上護目鏡,眼睛睜不開,家都找不着了。
霧霾下的北京
@聽風:我都說我是仙子了,您看我住的不是天宮嗎?
@一隻隻想吃的豬:這天兒,看一眼深吸一口氣,都感覺肺部在慢慢兒變色。
@今天沒有糖吃:口罩隻是标配,您看誰家沒個空氣淨化器的,屋子都不放心待了。
還有人記得記者柴靜拍的《蒼穹之下》紀錄片嗎?
在2014年,記者柴靜為了照顧剛出生就要接受手術的孩子,辭掉了中央電視台的記者工作。
而在北京照顧孩子的她,對于北京空氣質量惡劣的環境越來越無法忍受。
哪個家長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成長環境呢?
何況孩子剛剛做完手術,對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
在這種心理下,柴靜對生活在一年内有175天空氣質量被污染的北京,終于忍受不住,開始着手調查霧霾的問題。
裡面的内容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頗,但拍攝中的霧霾環境、環保問題等,确實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
每到了上下班的時候,成群結隊的汽車在那不知盡頭的路上排隊,在春秋季節還好,車内不需要開上空調。
可到了夏冬,在排隊等紅綠燈的車主們,為了自己和乘客的舒适,都選擇了開着空調。
發動機的不休止運作,讓一個個汽車如同抽煙一般,不斷地向外噴着“污”氣。
如果尾氣顔色再濃一點,你就會發現那一縷縷的“污”氣慢慢在天空上彙聚,化為霧霾中的一員。
要談到重工業,第一反應就是河北省的煙筒林立、唐山、邯鄲的“鋼鐵圍城”。它們在成為城市的支柱産業的同時,也成為了城市的污染主力。
過量的使用煤炭讓城市的污染加重,清潔能源供應不足,無法阻擋污染的步伐。
除了北京、天津以外,華北地區的煤炭能源消費占據了絕大部分,遠遠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
河北等地産生的污染,在空氣中不斷地飄蕩,一縷縷黃色與白色混合的氣體慢慢的從河北“偷渡”到北京。
這也就是明明北京沒有重工業,但是空氣質量卻像有重工業的城市一樣。
而這霧霾也不止在我們的頭頂飄蕩,更成為我們的心頭刺般的存在。
上班帶上口罩,買菜帶上口罩,就連在家,也得裝個空氣淨化器,心裡上才得到了安穩。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能力離開北京的人,開始思考要不要繼續留在北京。
走還是留?
這是每個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都曾想過的念頭:
“離開這個空氣質量不好的地方,找一個青山綠水的城市,悠閑的度過一生也不錯。”
可是他們怎麼還不走?
即時北京這樣的環境,大部分人依舊不願離開。更多是因為他們把青春揮灑在了北京。
每個地方都有着他們拼命奮鬥的回憶:三裡屯的夜晚、胡同裡的故事、後海的酒吧......都有着親切的記憶在這些地方。
經曆了剛開始的激情,逐步轉為平淡,他們與北京變成了老夫老妻那般。
盡管有時北京會“耍脾氣”,可在時間的沉澱,早已經變得離不開。
慢慢的,這兒也變成了我們第二個故鄉。
或許這座城市的空氣時好時壞,讓人難以捉摸,可這座城市的人和事,是我們不想也不能離開的。
如何應對北京的空氣質量的問題,不僅是環保、經濟的問題,也不僅隻是國家的問題,這問題更是屬于每一個在這裡生活的人。
我們很讨厭空氣質量紅色,但也不想丢掉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
我們很煩建築時存在的揚塵,可也希望高樓大廈能多建一些。
你我都是每次霧霾引發的一個元素,隻有共同去愛北京,才會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