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牛的成語和詩句?成語: 食(shí) 牛(niú) 之(zhī) 氣(qì),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關于牛的成語和詩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 食(shí) 牛(niú) 之(zhī) 氣(qì)
釋義:形容雖然幼小而氣概非凡。
出處:《屍子》:“虎豹之子,雖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氣”
知識内容:
屍佼,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楚有屍子、長盧,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雲。",明于刑名之術,被稱為"屍子"。《屍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他對于空間觀、時間觀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并對"學積有生"、"從道必吉"、"重民"的觀點作過重要的闡述。他一生中對于社會改革、對于哲學思想都有重大的貢獻。
屍佼的著述《屍子》,兼融諸家之學,是屍佼思想的特點。他的思想的 "雜"是以三晉文化為基礎,汲取和改鑄他鄉文化結合的結果。他贊賞孔孟的仁義之說,他提出:"以财為仁,以禮為義"之說,這顯然不是孔孟仁義的本義。"财"與"力"的内涵,說明他所重視的是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力求發展社會生産,增加财富,這是三晉思想文化的主體内容,但在孔孟思想中卻是很缺乏的,在"仁義"内涵中也是沒有的。
他贊賞墨子"罷不肖"之說,但更重視的是以實功的用賢使能,任人唯賢,"不以貴勢為儀"的原則。而這些内容是對墨子"尚賢"的補充和發展。還有三晉地區是古代邏輯思維發展的地區之一。他說:"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正名在于僞。"正名則不虛。"他不同意以名正言順的正名思想,主張名與實統一的正名原則,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名,實也"。這些觀點與《墨辯》是一緻的。在這方面,他仍有自己的特色,他将名與實相統一的觀點,視為"治天下之要",作為他進行社會變革的指導思想,貫徹了三晉文化學用一緻的特點,而這一點在墨家思想也是缺乏的。秦相商鞅曾向他求學,他在當時想必是一個相稱有學識的人物。他曾說過“虎豹之子,雖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氣”的話。
好了,以上就是成語“食牛之氣”的知識,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收藏,以方便大家學習以往更多有趣的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