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吉他版《探清水河》是張雲雷的代表曲目。也是他相聲專場演出返場的保留節目,不同時期不同場次聽起來總有不同的感受。
三寶時期,我聽到的是他對舞台的敬重、熱愛和堅守,那怕觀衆所剩寥寥,他也一絲不苟地動情演繹,那時的演繹裡,聽得到他對故事本身悲劇意味的共情,也能聽出他自己的些許落寞,能聽到他對事業的追求,也能聽出他于寂寂無名時的孤傲和不甘,那時他對大合唱的期待還不那麼自信,那時他的動人歌唱每一次得到合唱回響後混合了感恩、感動以及感慨的盡力克制的晶瑩淚目,總是令我心動和心酸,這是多麼赤誠的歌者,這是有點讓人心酸的藝人。
專場初期,我聽到的除了百感交集,還有鮮衣怒馬少年郎,一朝看盡長安花的意氣風發,開始聽到因他的天籁歌喉在聽衆中所引起的對悲劇美的共情,還在合唱裡聽到了更熱烈的對歌者的贊許和喜愛。
隻是,這種意氣風發幾如夏日煙火,之後的專場,在對悲劇故事一絲不苟地動情演繹之外,我分明聽到了歌者的悲情、無奈、不屈、堅韌和滄桑。
所以,之前張雲雷的《探清水河》我并不是時時拿出來聽,因為每一次都難免心緒翻湧,感念頗多。
今天,聽到了張雲雷《探清水河》錄音室正式版。
打榜的操作對我這個新手有難度,周一的上午在忙亂中轉瞬而過,到中午我才開了綠鑽買了Q币操作完整地打了一遍QQ榜
同時我已深深沉醉在他的歌聲裡,
首先編曲配器太美了。編曲中的現代感非常克制,仍然完美襯托了民間小曲的韻味,又讓古舊街巷小曲接軌了當今人們的音樂審美,在節奏上接軌了年輕人的審美和樂感。
最美最驚豔的是中國笛的配器。隻能說劉卓老師太懂張雲雷了,中國笛是中華民族吹管樂的代表,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時器時代最古老的樂器骨笛,在中國人的音樂審美和音樂情感寄托中有着多面的表達。你會在表現宮庭雅樂的場景中聽到笛子脫俗大氣的合聲,也會在表達普通百姓田園生活以及鄉野童趣的場景中聽到笛子的悠遠惬意的獨奏。你更可能在表現仙風道骨、俠骨柔腸、甚至中國人含蓄委婉的愛情故事時聽到婉轉清麗的笛聲的烘托和刻畫。
所以這一版使用三弦和笛子的配器,比之小曲版的《探清水河》在音樂審美和音樂情感上更易觸動國人的心弦,迅速産生共鳴,體現了編曲創作者劉卓老師和歌者張雲雷老師對這首歌唱出曲藝圈的野心和才華。他們兩人一定對這首歌有過深入靈魂的解讀和探讨,編曲體現了劉卓老師的才華,體現了他對張雲雷的準确理解和懂得。
而張雲雷的才華體現在這一版的演繹裡,我聽到的是舊時街巷小曲換發出的超塵脫俗,張雲雷亦古典亦現代的唱腔,舉重若輕的演繹,有對民間故事的悲憫,更多的可以聽到歌者那仿佛鳳凰涅槃一般的超脫和心朗氣清。聽到他作為歌者的赤子之心。
而仿佛時光和這世間也對他的天籁歌喉愈加的滋養和護持,他的音色愈加幹淨、清潤、沉穩、婉轉自然又超脫,沒有錄音棚的匠氣,沒有雕琢的痕迹,展現的是張雲雷特有的動情、動人的演繹又比往日更加令人心馳神往令人仰望。
笛子的伴奏,讓這首古老街巷小曲彷如在月夜悠然想起,随着笛聲入耳,歌聲繞梁,我終于感到守得雲開見月明的舒了一口氣。這夜的月色,不再是讓人千回百轉,愁腸百結的清冷月色,而是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的皎皎明月,是更能入夢的明月,而這夜的夢,有對往事的共情悲憫,卻終能拭去淚水釋然前行,且有着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豁達。
這一版《探清水河》,我還聽到了他經曆身心苦痛、世事紛擾後不變的對事業的追求,對世事的态度: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