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無衣公開課

詩經無衣公開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0:42:55

詩經無衣公開課(天天公開課詩經)1

《鶴鳴》畫家·于水

【詩經原文】

《小雅·鶴鳴》

鶴鳴于九臯(gāo),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yuán)有樹檀(tán),其下維萚(tuò)。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臯(gāo),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yuán)有樹檀,其下維榖(gǔ)。

(二)雲中白鶴

其實,《鶴鳴》确是頌賢、招賢的詩歌不錯,甚至也可基本定性為是一首“招隐詩”,卻不一定就是借此諷刺當世朝堂不知識人善用,也不一定就是為人才不得其位而耿耿抱憾。

因為,人才的位置不是隻有廟堂之上,才能的舒展不是隻有仕途之内,時代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社會的建設需要各區各地。

往往,人才的施展不隻聚攏為一種形态、人才的志向不隻聚焦在一個領域、人才的分散不隻集中在一個地域,那才是人們真正的各安其分、各得其位,那才是社會更好的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當然,《鶴鳴》如果是用在諷谏和勸上的特定場合時,它自然是很好地表現了民間才俊的隐沒于衆和高唱不平;然而,詩歌之所以具有長遠的生命力和深遠的藝術性,就是在于它的不唯一性,詩的含蓄、豐富、空靈、寫意,使它可以有也應該有豐富的意味。

比如這首《鶴鳴》,字句是那樣清勁出奇,如松形鶴骨一般疏闊清朗,它怎麼就不能、怎麼就不該,用在表達心态高昂、氣韻高軒的時候呢?

——看那山多青翠、林多青碧,看那魚多清靈、鶴多清麗,在鄉遠處也有如此天高地闊之貌、心安氣祥之态,連山野裡也有如此鶴鳴幽幽的清妙之音、鶴舞翩翩的清和之景,這分明是另一種九州安和的泰平清音!

其實,在一個社會中,正是普通民衆的文化素養、思想水平、生活風貌、處世心态,才真正反映出整體社會的發展狀況和發達程度。僅僅看“學而優則仕”的朝政精英們是否得志、是否高才是不夠的,那裡必然應該是優秀人才的集中地,倘若擴大成鄉遠山林、擴散為民間百姓,還能見到更多的才俊安居、才能輩出,那才是真正的盛世氣象。

所以,不必為民間白鶴不入廟堂的平淡而遺憾,有時候,我們倒該為鄉間巷弄卧虎藏龍的安居而歡慶。

雖然有人說《鶴鳴》這首詩是遺憾着賢人雅士隐居在山野,不能顯露于朝廷;但是,民間處處有君子高人,民間遍及着雲中白鶴,有為之士不局限于廟堂之上,這更是祥和盛世的太平景象。

鶴鳴之士的四海安居,是芸芸大衆以更為廣泛的力量,托舉出的清平盛世。

詩經無衣公開課(天天公開課詩經)2

(三)鶴鹿同春

在中國文化的動物形象裡,說到鶴,就不可不說鹿。有一句吉祥話叫“鶴鹿同春”,很多古代建築,比如故宮的儲秀宮、頤和園的樂壽堂,都在院中放置着銅鹿與銅鶴。“鹿鶴”取其諧音“六合”,合起來便是“六合同春”的美好寓意,更有再加上一對銅制的水缸,名喚太平缸,與鶴鹿加在一起,便是“六合太平”的好口彩。

而湊巧的是,在《詩經》雅篇,也正有一首《鹿鳴》和一首《鶴鳴》,以鶴鹿的鳴叫,起興詩篇的吟唱。

那麼,鶴鹿同時呈現,僅僅是因為諧音的緣故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

《周易》裡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中國文化,是一種重視陰陽平衡、剛柔并濟的文化,也是從《周易》的陰陽思想中衍生而來。鹿與鶴,就正如是一陰一陽的文化形态代表:

鶴,那挺拔的姿态、瘦削的體型、凜然的精神、接近天空的生命狀态,就是一種陽剛文化的代表,正如《易經》乾卦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氣勢,是一種蒸蒸向上的氣勁,是一種君子昂揚的态勢;

鹿,那溫順的脾性、敦厚的體态、和善的心性、接近大地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陰柔文化的代表,正如《周易》裡講的另一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那是一種包容厚德的精神,是一種善待萬物的胸懷,是一種君子溫良的性情。

所以一鹿一鶴,就構成了一陰一陽的平衡與完善。六合同春,正是乾坤同泰;六合太平,正是剛柔既濟。

這是一種完美匹配的理想狀态,喻示着萬事萬物各得其所,是“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陰陽有序、世界和睦。

而中國文化在方方面面,都呈現出陰陽并道、剛柔并存的互補性。單純的剛猛與單純的柔弱都不是健康長久之道,隻有螺旋式上升、起伏式前進,才是有張力、有發展的良性狀态。就拿中國文化裡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儒道兩家來說:

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儒家主張入世,稱“緻虛極,守靜笃”的道家注重出世;

儒家呼籲積極有為,道家喜好清靜無為;

儒家重視集體利益,道家推崇個體精神;

儒家從家庭走向社會,道家從社會回歸自然;

儒家努力兼濟天下,道家追求獨善其身;

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者,道家像是天空中的翺翔者;

儒家擔負着家國天下的責任耕耘人間,道家遵循着生命本源的樸素超脫世外。

那麼,儒家就是一種進取性的陽剛型文化,而道家就是一種退守性的陰柔型文化,它們在不同的時刻、不同的階段,平衡着中國人的心理感受、生命狀态,讓人們在順境進取、在年輕奮進的時候有儒家思想作為激勵,在逆境退守、在安享小成的時候有道家思想作為慰藉。這使得中國人的文化形态是豐滿的、是健康的、是涵容的、是動态平衡而陰陽互補的。

那麼《鶴鳴》的清冽出塵于山野,與《鹿鳴》的安詳和睦于廟堂,也正像是體現了鶴的潇灑不羁,與鹿的謙順溫情。

鶴與鹿,是中國人自古熱愛的兩種吉祥物,它們喻示着長壽與福祿;鶴與鹿,更是中國文化自古需要的兩種形态表現,它們代表着陰陽調和、剛柔并濟。

詩經無衣公開課(天天公開課詩經)3

(四)負陰抱陽

要說中國文化的形象化特征,鶴,尤其是丹頂鶴,确實是曆史文化非常悠久而意象表現極為精準的一種形象。

首先,鶴身有黑白兩色,正如同是儒道兩家文化,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動态交融和平衡發展;鶴的頭頂那一點嫣紅,又正如是中國文化沿曆史河流不斷向前而融入時代的紅色文化。

中國文化講“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正中适中,也就是既不偏左、又不偏右、既不過分、又不偏激的第三條道路,這種“三”,就是時代性,就是中國特色,就是如同丹頂鶴身上,獨領風姿的一抹亮紅與曆史淵源的黑白沉澱,這三種顔色成就出的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所以,“負陰抱陽一點紅”的丹頂鶴,正是中國文化最美妙的形象化表達。

同時,鶴,曆來在中國文化裡就有着非凡的寓意:

正如前文所說,鶴代表隐士。不染塵俗,傲岸凡間,閑雲野鶴,翩翩山林。

鶴還寓意長壽。鶴的仙風道骨、挺拔松勁,使它具有一種松鶴延齡般的仙姿,很多神話傳說中也都有仙人騎鶴的身影;而在人間,“鶴壽”、“鶴齡”、“鶴算”都成為了吉利的祝壽之詞,亦有“群仙獻壽”圖的流行。

鶴,更象征君子。鶴被人們稱作是僅次于鳳凰的“一品鳥”,就是由于它身上那松形鶴骨的精神力量。它被認為具有高遠的志向,鶴立雞群;具備高潔的心性,鶴立潮頭;身懷高雅的品位,姿态優美;身具高妙的才能,能飛能舞。因此,“鶴鳴之士”,也就是在說君子之風。

《詩經》分為了風雅頌三個部分,風詩傳唱的是各地民歌,雅篇記錄的是正聲雅樂。所以在雅的部分,少了情思旖旎,卻多了雅樂和鳴。

而這種雅聲铿锵、雅意絕塵、雅詞珠玑、雅調悠揚,正如是《鶴鳴》傳唱出的韻緻: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有浩然清音回蕩在山河大地;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有民族正聲高歌在曆史天空。

詩經無衣公開課(天天公開課詩經)4

(文 |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