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河姆渡文明之謎高清

河姆渡文明之謎高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14:19:36

河姆渡文明之謎高清(7500和6300年前兩次環境巨變影響河姆渡古人類)1

HMD13年代框架(a)及早全新世時期中國東部環境變遷(b、c、d)以及古氣候指标(e、f、g)。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全新世(距今1萬年)以來,全球快速回暖,海平面上升,中國東部濱海地區地貌随之發生改變,這對新石器時期以甯(波)紹(興)平原上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人類生産生活等有何影響?

中國學者最新發表于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态》上的研究論文表明,古地磁場長期變化和古強度變化的區域對比,可以為全新世沉積物提供高分辨率年代标尺,減小碳十四測年誤差。在可靠的、高分辨率年代序列下,河姆渡地區經曆多次氣候變化,其中7500年前和6300年前兩次重大的環境改變,影響并促進當地古人類活動的發展。

河姆渡文明之謎高清(7500和6300年前兩次環境巨變影響河姆渡古人類)2

甯紹平原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分布(A)及持續時間(B)。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鄭妍博士介紹說,全新世氣溫升高,降雨大幅增加,使得陸地植被發育,生态環境變得優良,适宜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業的發展,這既為古人類在沿海地區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也讓海平面變化控制着東部濱海平原區新石器文化的時空分布。

甯紹平原上的河姆渡文化中首次出現杆欄式建築、漆器等制品,是新石器早期古人類文明發展中承上啟下的階段。因此,河姆渡地區是研究新石器時期人類、氣候和生态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地區。

她指出,雖然河姆渡遺址區編号HMD13的鑽孔中泥炭、植物碎屑/種子、貝殼等測年物質,可以确定約18米的灰黑色泥質沉積物在約9000年到6000年前期間沉積,但差異性很大的碳十四測年無法厘定地層的年代序列,而可靠的年齡框架是研究古人類與環境協同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河姆渡遺址HMD13鑽孔的古地磁長期變化和相對古強度進行區域地層對比,建立HMD13鑽孔年齡-深度曲線,很好矯正了碳十四測年,減小不同測年材料的定年誤差。

鄭妍表示,在可靠的年代學基礎上,科研人員通過沉積速率和粒度變化、元素分析等結果,研究發現全新世早期環境變遷和古氣候演化對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有兩大具體影響:

一是7500年前開始,沉積環境穩定,陸地生長,海岸線緩慢退卻,先民從7000年前開始在河姆渡地區定居,文化早期地層中含有木建築以及杆欄式建築(現代濱海和河湖流域重要的建築形式)的基底,也說明河姆渡地區的早期人類文明仍受海洋影響。

二是6300年前天氣極驟變冷事件發生前後,河姆渡地區沉積環境發生巨大改變,海洋來源的物質在此後幾乎消失,海岸線東移撤離餘姚,野生水稻在淡水環境中快速馴化。(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